在这个问题上,各家的理解也不同。黄侃在注释“先博览以精阅”这句话时,认为“博精二字最要,不博则师资不广,不精则去取不明,不博不精而好变古,必有陷泞之忧矣。”[10]范文澜不同意黄侃的看法,他说:“窃案‘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二语,尤为通变之要本,盖必情真气盛,骨力峻茂,言人不厌其言,然后故实新声,皆为我用,若情匮气失,效今固不可,拟古亦取憎也。”[11]我比较同意范文澜的意见,惜其语焉不详,这里稍作一些发挥。
“会通”、“适变”两词均出自《周易·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会通”这里指事物变化的关键。刘勰将此名词改为动宾结构,意思是掌握事物纵向发展的关键之处,也就是指通过借鉴古代的经典,领会掌握古今文学贯通的途径。又《系辞下》:“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意思是卦爻的变化,要适应道的变化。刘勰借用这一词语是指,在“会通”的基础上适应时代的需要,而求文学的新变。不错,黄侃所说的“博览以精阅”,也很重要,但这是知识性的行为,并不能深入读者的情感世界。而刘勰的“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就不但是知识性的,而且是感性的,深入到了读者的情感世界,拨动读者的心弦。所以我们说“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的关键,还不在“会通”与“适变”这两个词上,而在刘勰自己加上的“情”与“气”这两个词上面。
“情”字在《文心雕龙》中是十分突出的一个词。如《知音》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又《体性》篇:“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情采》篇:“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为情者要约而写真”。情与理一起被视为“立文之本源”。没有情也就没有文。所以刘勰讲“通变”时提出“凭情以会通”的原则,意思是文学创作发展中对于古代的作品,不应照搬照抄,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与古典作品中的情感进行交流对话,在情感交流对话中加以借鉴。譬如对于《诗经》,不是照搬照抄,而是要把自己从诗里体会到的感情,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达到对诗的真正的理解,这样古代的诗歌在你心中,就不是僵死的,而是活的、有生命的;活的、有生命的才可能永久铭刻于心,并加以借鉴和吸收。死的、无生命的东西,没有打动你心灵的东西,自己不完全理解的东西,即使再深刻有力,也是不能借鉴和吸收的,所以叫作“凭情以会通”。例如,《诗经》中许多作品,它本身就有质朴的思想感情表现,我们去读它,就要设身处地,以自己的思想感情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读者与古典作品的“会通”。由此看来,“凭情以会通”与孟子所讲的“以意逆志”的含义是相似相通的,都是讲阅读古典作品的时候,要以自己的情志去“逆”、去“会”古典作品中的情志,形成对话交流,这样我们对于古典作品就会有真正的理解。只有在理解作品的情况下,才能谈到对于古典作品精神的传承。
那么什么是“负气以适变”呢?气在《文心雕龙》中也是一个重要的范畴,许多篇章都提到。如《体性》篇:“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风骨》:“思不环周,索莫乏气,则无风之验也。”“情与气偕,辞其体并”。气,大致上指两种东西:客观的气,是天地的元气;主观的气,则指人的血气、气脉,这是人的生理的力量,即生命的力量。生命的力量有盛有衰,这与人的个性有关。这里讲“适变”,认为要“负气以适变”,我认为是指作家在求新变时,也要有规定,即要负载着旺盛的气脉和独特的个性去求新变。若缺乏气质和个性,所谓“索莫乏气”,而去求新变,那就非“浮文弱植”、“绮靡诡诞”不可,只求表面的辞藻,而毫无骨力和内在的美。或者如范文澜所说,只要情真气盛,无论你效今拟古,都可以获得成功,若情伪气乏,那你怎样效今拟古,都只能失败。情真气盛,则无论古今都可以为我用矣!
(原载《河北学刊》2006年第6期)
[1]黄霖编著:《文心雕龙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页。
[2]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04页。
[3]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04~105页。
[4]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0页。
[5]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0~111页。
[6]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1页。
[7]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上册,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82页。
[8]关于文体问题可以参见拙著《文体与文体的创造》,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另外,徐复观把文体分成体貌、体要和体裁三层面,也很有道理。可参见他的《〈文心雕龙〉的文体论》一文,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
[9]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06页。
[10]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07页。
[11]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5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