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政绩靠装裱,成绩靠总结(1 / 1)

内阁首辅代表皇帝到通州督师,惊动了进京勤王、暂驻通州的4位总兵——刘泽清、唐通、周遇吉、黄得功。4个人想到一块儿去了,不论想什么办法,一定要把这位首辅大人侍候好,在战场上与其结下深厚的革命友谊。

社会上两大铁关系——一起同过窗的学友,一起扛过枪的战友。要是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内阁首辅大人成为战友,靠上这棵大树,日后就没有当不上的官,没有发不了的财。

闻知周延儒即将达到通州,4位总兵早早到城门口恭候。那种隆重、热烈的欢迎场面,谁也看不出是战时全城的高度戒备,而是和平时期欢迎上级下乡视察工作。

周延儒一反常态地放下官架子,亲切地与各位总兵、副将、参将拱手致意,以示关怀。在各位总兵、副将、参将的簇拥下,周延儒入住由州衙改装的临时督师府。

晚上,4位总兵备下豪华宴席,为周延儒、方士亮、蒋拱宸、尹民兴、刘嘉绩接风洗尘。

开席前,4位总兵请周延儒训话。周延儒利用这个机会,把他对付清军的办法委婉地说出来。

“这次,我主动请缨,奉旨前线督师,目的不说大家也非常清楚,还希望各位总兵鼎力配合,三军用命,以我们的实际行动,完成圣命,回报君恩!”

4位总兵齐声说:“将士听说周阁老前线督师,深受鼓舞,纷纷主动请战,誓把清军全歼在境内,叫他们有来无回。”

周延儒摆手示意大家不要激动,说:“各位总兵为国效忠的精神,让老朽深受感动。但老朽有一问题,想请教各位。为国尽忠,报效朝廷是为人臣者的使命。但忠,也分真忠与愚忠。真忠者,审时度势,灵活变通,为国家长远发展计,不逞一时之勇,不赌一时之气。有时,这样的行为看起来不合时宜,但其利日后方显;愚忠,就是不分是非、不看形势、自不量、力死板教条地执行朝廷命令,结果给国家、朝廷、百姓造成严重的损失,却把难题留给朝廷。朝廷有时不了解具体情况,制定的方略不可能完全正确。如果下面再死板执行,只能错上加错,最后致使朝廷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4总兵一时搞不明白周延儒到底是啥意思,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们觉得,周延儒肯定不会无缘无故讲这些话,一定有所指。

黄得功说:“我等乃一介武夫,天生愚钝。我等一定要做真忠之臣,但需要阁老指点、明示!”

周延儒说:“就拿这次清军入关来说吧,松锦一战,皇太极几乎打光了家底,按理说他在短时间内不会与我国交战,但他为什么立即用兵关内?这是因为他主动与我和谈示好,被我严词拒绝,对我打击报复而已!

“满人无意于我大明江山,与我交战,不过是谋我钱粮财富,以弥补其国内生计之缺。我军新败,急需养精蓄锐,不宜再战。如果我军只顾眼前利益,计较一城之得失,与清军血战,后果会如何呢?有道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即使我军能胜,必招致满人大举入关,与我决战。而我与满人决战的受益者,却是欲夺我江山社稷的李自成、张自忠等草寇。作为臣者,在关键时刻看不清时局,所有行动就是错误的行动,必将给我大明造成无穷的祸患!”

刘嘉绩听完周延儒的话,连连点头。“闻君已席话,胜读百车书!阁老高瞻远瞩,雄才伟略,我等佩服之至。但是,圣上曾有明谕,要我等不惜代价全歼入关之敌啊!”

周延儒说:“我主年轻气盛,心高气傲,见清军如此肆无忌惮地掠我百姓,践踏我山河,做此决定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别忘了,在陈新甲与清政府和谈一事上,他也明确谕示过,‘可款则款,便宜行事’,最后又如何呢?”

周延儒这么一说,让众人由衷地佩服。阁老就是阁老,看事情想问题就是比常人深刻、长远。

众人齐声说:“我等愿意接受阁老差遣,一切服从阁老安排!”

周延儒说了这么多,就是等他们说这句话。他讲这些大道理,其实就是为了名正言顺地龟缩通州城内,不与清军交战。这样,清军撤出关外后,他就可以毫发无损地回到北京,继续做他的内阁首辅。

几日之后,清军出现在通州驻军的视线之内。只见清军驱赶着俘虏的百姓,夹杂着满载粮食、物资的马车、牛车,还有骡子队、驴队等,浩浩****,延绵数百里,无边无沿。

明军按照周延儒的指示,避免与清军交火接战,全部退进城内,在城头上围观目送,偶尔放几炮,不知道是欢迎还是欢送。

此时,周延儒和4位总兵在干什么呢?

自从周延儒入驻通州城后,4位总兵、4位随征大臣,轮流做东,宴请周延儒,其他人全部随席“陪酌”。

周延儒奉旨督师,不到前线视察军情激励将士,却在酒桌上划拳行令,讲晕段子听黄色笑话,接受酒精考验。

他这样做,对崇祯皇帝如何交代呢?每天中午酒足饭饱之后,诸位督师官员到督师衙门上班办公,批阅来往公文;晚上和第二天早上,安排一些文笔好、想象力丰富、善于杜撰故事的人捉刀,把凭空虚构的通州阻击战,写了系列报告,呈报给朱由检。

一向精明的周延儒,为何如此胆大包天,在国难当头之即,如此弄虚作假,欺君罔上呢?仔细想想也不难理解,一个掌握至高权柄、权欲充满身体每个细胞、失去有效监督控制的人,心目中怎会有天、有法、有良知?他认为,在大明政府里,就没有他摆不平的事,更没有他对付不了的人。

1643年6月25日,周延儒得知清军彻底出关后,他带着督师的原班人马,摆出一副得胜还朝的样子,吹吹打打、锣鼓喧天地回到北京。

朝堂之上,周延儒向崇祯皇帝栩栩如生地描述了阻击、全歼清军的经过,并为京畿驻防总指挥范志完请功。

崇祯皇帝听了周延儒的描述,似乎非常高兴,命周延儒回府休息,听候朝廷的封赏。

崇祯皇帝真有那么好骗吗?以前可以,现在不行。在任命周延儒督师之前,他的书桌上就已经摆满了有关周延儒的检举信,有举报他贪污受贿的,有揭发他卖官鬻爵的。那些受到周延儒压制的宦官,更是见缝插针,说周延儒的坏话。

说心里话,崇祯皇帝真不想动周延儒。在满朝文武大臣中,确实找不出像周延儒这样知他、懂他的人。作为皇帝,一些话不能直接说,一些事不能直接办,就需要有一个正确了解他真实需要的人,从中替他周旋。

然而,通过和谈那件事,崇祯皇帝那么迫切地需要周延儒站出来,周延儒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让崇祯皇帝意识到,周延儒的知他、懂他,是有条件的。

跟领导讲条件,只能失去领导无条件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