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国的谈判告一段落,马绍愉等人完成使命,起身回国。
皇太极命库尔缠、萨苏喀、查布海、法尔护达等人,率领40名清兵,护送明政府代表团出境。
按理说,马绍愉光荣完成崇祯皇帝交办的谈判任务,应该高兴才是。可是无论如何,他也高兴不起来。
从清政府对明政府代表团的接待规格、参与谈判人员的职位来看,皇太极对这次谈判非常重视,态度积极并有诚意,一切言行均以罢兵养民为出发点,光明磊落,真挚坦然。
此次和谈,大清国内,举国上下皆之,皇太极亲笔写就和谈复书。而明政府,却视这次和谈为非法**,鬼鬼祟祟,偷偷摸摸。在离京之前,陈新甲再三叮嘱他,为防止外臣干扰,和谈一定要在小范围内秘密进行。清政府如此兴师动众,和谈之事万一传至北京,呈公开事态,崇祯皇帝是什么态度,不得而之;马绍愉作为谈判代表,能不能步石凤台的后尘,只有上帝知道。
马绍愉的担忧绝不是杞人忧天。在他前往沈阳1个月的时间内,明政府官员就和谈一事,已经闹翻了天。
陈新甲一直没有彻底领会崇祯皇帝对议和的意图。崇祯皇帝同意与清政府议和,花钱免灾,北面罢兵,减轻明政府双面用兵的压力。但前提是,议和一定要在小范围内秘密进行,悄悄完成,既保面子又达到目的。
崇祯皇帝在年初的高层领导民主生活会上,明确表示过对清政府“可款则款,兵部便宜行事”。崇祯皇帝做出这个指示后,陈新甲才敢委托亲信马绍愉为谈判代表,前往宁远。
马绍愉带着崇祯皇帝两道敕书前往沈阳,也是崇祯皇帝同意并批准的。
这一切都是在非公开状态下进行的。但是,陈新甲的保密意识并不强。在一次非正式场合,他与兵部右侍郎傅宗龙闲聊时,傅宗龙问起马绍愉赴宁远谈判的进展情况,陈新甲为了证明自己荐人有方,就说和谈进展顺利,马绍愉已到沈阳,在谈判桌上为明政府争取最大的利益。
说着无心,听者有意。这么大的事,作为兵部的副部长,居然全然不知,傅宗龙非常郁闷。
傅宗龙怀疑派马绍愉赴沈和谈,是陈新甲的个人行为。为了证实他的判断,他问大学士谢升,是否知道此事。
谢升主张和谈,但他不知道和谈已经到了这种地步。这种涉及国本国运、国计民生的和谈大事,按照程序,最起码应该由崇祯皇帝牵头,组织各位内阁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一起开会研讨,分析各种得失利弊,确定接受底线条件、圈定合理范围之后,方能派代表进行。陈新甲怎么可以像处理家务一样,随意安排呢?
谢升不知道陈新甲的行为,是在崇祯皇帝授意、默许之下进行的。他按照自己的估计和猜测,给崇祯皇帝打了一个报告,指责陈新甲在和谈一事上,卖国保官,恣意妄为。
崇祯皇帝心里很清楚,朝中那些靠考试、靠提携推荐上来的朝臣,只唯上、唯书,根本不知道民生如何,社会如何,时局如何。明政府于清政府而言,要想罢兵,只有和谈一条路可走。但和谈在这群只能干“口活”的大臣眼里,就是上对不起列祖列宗、下对不起黎民百姓的辱权丧国行为。
崇祯皇帝不想成为群臣眼里的“软蛋”,但在清政府的“梦之队”面前,他又硬不起来。和谈,只能神不知、鬼不觉地进行。
崇祯皇帝看到谢升的报告,顿时大怒,立即把陈新甲找来责问,谢升是怎么知道这件绝密级的事。陈新甲不敢说是他走漏了消息,装傻充愣,一问三不知。
崇祯皇帝将谢升的报告压下不提。他只希望马绍愉在沈阳迅速促成和谈,一旦和谈的生米煮成熟饭,那些大臣再吵再闹,也无济于事了。
最可恨的人还是谢升。他递上弹劾陈新甲私下遣人赴沈和谈的报告后,崇祯皇帝不闻不问,压下不提,他就应该明白,这事肯定不像他想像的那么简单。如果崇祯皇帝不知道内情,对这样重大事件,怎能如此淡定?
不识趣的谢升,认为崇祯皇帝不追究此事,肯定是陈新甲在崇祯皇帝面前,用花言巧语掩盖了事实真相,转移了领导的注意力。
谢升不甘心这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他故意将和谈一事透露给给事中方士亮、倪仁祯等人。
以前,在明国朝野上下视“和谈”为投降,凡倡议或者同意议和者,皆视为国贼时,谢升就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说过“要想挽救松、锦,唯有和谈”的言论。现在明、清两政府的代表悄无声息地坐到谈判桌前,给事中方士亮、倪仁祯等人认为,这都是谢升主导、倡议和谈的结果。
给事中方士亮、倪仁祯等言官,纷纷上疏弹劾大学士谢升,把他视为和谈的始作俑者,强烈要求崇祯皇帝法办谢升,拒绝和谈。
绝密级的和谈事件被公开,群臣如丧考妣,又吵又闹,仿佛世界末日来临。这一变化,不在崇祯皇帝的预见之内,一时间他也乱了方寸,不知所措。
如果崇祯皇帝是个敢担当的人,面对这种局面,他就应该勇敢地站出来,跟群臣摆事实讲道理,用数据和事实证明,在6万精锐军队覆没后,和谈是于国于民都有好处的选择。如果谁再反对和谈,就把谁派到前线,体验一下清军的狡诈、野蛮和残暴。
可惜崇祯皇帝把面子看得比国民利益还重要。为了标榜自己一贯的正义和正确,他满足了这些死守《春秋》大义、不管兵民死活的言官要求,以谢升作为辅臣,不负责地制造谣言,无中生有,传播小道消息、破坏朝廷稳定为由,摘下谢升的顶戴,用来掩盖事实真相。
崇祯皇帝原以为,撤掉一个大学士,朝臣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会放弃追究和谈这件事,谁知道几个给事中像着了魔一样,又咬住陈新甲不放。毕竟马绍愉是以兵部主事的身份到沈阳进行谈判的。
好在陈新甲、马绍愉与清政府和谈,全在秘密状态下进行,言官手里没有确凿的证据。崇祯皇帝也就装糊涂,责问言官不能随意猜测,要拿证据说话!
陈新甲不能动,崇祯皇帝也不想动。明政府要想停止北边的战争,一致对内,除了与清政府和谈,别无选择。与清政府和谈,陈新甲是不可或缺的人选。
群臣不顾国内外实际情况,不考虑政府经济、军事上的实力,只讲书本和老师教授的天朝尊严和《春秋》大义,纷纷反对议和。
崇祯皇帝既想与清政府议和,又不想破坏他在群臣心目中天朝大国的君主形象,这使他内心相当的纠结。他考虑再三,决定找个人替他顶雷,这样既保住他的高大形象,又能达到和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