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你和他讲道理,他和你耍流氓(1 / 1)

1642年5月28日,济尔哈朗、多尔衮按照皇太极的指示,从每翼抽调1名章京、10名护军,护送马绍愉等人到沈阳谈判。

为了表示对和谈的诚意,皇太极下令,清军停止进攻宁远,后退30里待命。

6月10日,马绍愉等人来到离沈阳20里的地方,早有清政府的礼部官员迎候。双方做完自我介绍、客套一阵之后,清方设宴款待马代表。

皇太极对这次谈判很重视,他命清政府中谈判经验丰富、思维敏捷、口齿伶俐、汉语8级的达尔汉、阿哈尼堪、范文程、刚林组成代表团,力求在谈判桌上打赢这场无硝烟的战争。

礼部负责接待的官员,把马绍愉等人安排在驿馆住下。达尔汉等人再次摆下豪华宴席,款待马绍愉。

酒桌上,马绍愉向达尔汉提交了崇祯皇帝关于议和的第二道敕书。第二道敕书与第一道敕书大同小异:

敕谕兵部尚书陈新甲:昨天接到你部的报告说,前日安排的休兵养民一事,到现在也没有准确的回报,没有派官员赴沈,没有得到确切的消息。现在特批准你部本着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原则,派官赴沈谈判,并把谈判事宜据实上报。

丢了松、锦、杏、塔4城,清军围攻宁远在即,崇祯皇帝却依然非常在乎字里行间的得失。对于和谈,他一直保持遮遮掩掩、半推半就的态势。

达尔汉等人一眼就能看出,这道敕书,实际上就是任命马绍愉为明政府的代表,全权负责与清政府和谈。

对于朱由检这种妓女装纯的态度,清政府谈判代表团懒得计较,一笑而过。

随即,明、清代表团在谈判桌上展开口舌之战。清方的达尔汉、范文程、刚林、阿哈尼堪轮番上阵,拿出把死人说活的本事,把战争的责任全部推到明政府身上。

达尔汉掰着手指头数:“哈达部女真悔婚,明政府不但不主持公正,还帮助哈达部侵犯我建州领地,因此引发清河堡战役;后来你们不断派兵屠戮我们,我们被逼无奈,才惩罚性地攻占辽阳和广宁;就是在这个时候,我们依然一直主张罢兵议和,多次给袁崇焕写信,而他却擅自压下不报,才导致我们入关占领永平、遵化等城;我们为了求和,不远千里,找宣府巡抚沈启时商量,他也压下不报,结果让我们白白苦等半年多;我们又给方一藻写信求和,他也是不上报,为了引起你们皇上的注意,我们才派兵进入京畿、齐鲁;你们不断往锦、宁派兵,制造双边矛盾,我们才被迫包围松、锦两城!”

在谈判桌上,有强大的军队作后盾,谈判人的说话态度自然强硬。达尔汉咄咄逼人,拿不是当理说,马绍愉忍气吞声,不敢据理力争。

他说:“我家皇帝,一直有让两家和好如初的强烈愿望,主张修兵养民。可是朝中个别别有用心的人,出于私心从中阻挠。不过这些人都已经遭到了应有的惩罚。这次我家皇帝派我来沈,就证明我们对两家和谈非常有诚意。我建议,不论过去两国发生过什么样的不愉快,就此结束,让我们重新开始,愿两国能永远罢兵息戈,互通有无,和谐相处!”

……

两国代表团经过几天一边倒式的谈判,最后达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协议。协议以皇太极回复崇祯皇帝的国书形式成文。

皇太极在复书中写道:

大清国皇帝致书于明国皇帝:

自我国初创,就一直致力与你国结盟修好。回忆两国交兵的起始原因,就是因为你们无故杀害我的两位祖辈。你们依仗兵多将广,恣意而行,恃势凌人,多次夺我土地。我皇考太祖皇帝不得已诏告天地,亲自带兵征讨你们。后来,每当我们致书与你们修好,你们就找各种理由推脱。事情就这样慢慢陷入恶性循环之中,直到今日。

我承蒙天佑,群臣厚爱,继承皇考太祖皇帝之伟业以来,呕心沥血,勤政爱民,在政治上横扫积弊,秉公执法、革除陋习、优礼汉官、更定官制;在军事上二入朝鲜,三征察哈尔,四入关内,周边部落属国全部臣服,漠南蒙古归我版图,开拓出从东北海滨到西北海滨的辽阔疆土。

我虽才浅德薄,但天授我神权,赐我传国玉玺。在万民拥戴之下,我诏告天地,受号尊称,国号大清,改元崇德。

我军每次进入你境,虽能轻松攻城略地,但为天下亿万生灵考虑,仍愿意你国和好。古人说得好,嗜杀者遭殃,好生者吉祥。我们应该彻底领悟这句话的道理,绝对不能明明知道却违背。

如果我们两国认真考虑战争与和平的利弊,为天下几亿百姓生活考虑,就应该从现在开始,放下旧怨,谁对谁错,不再多说。至于我们两国的卑尊之分,都是形式上的东西,何必计较在乎呢?

古人云:情通则明,情蔽则暗。如果你国使者前来,我亲自招待;我国使者过去,你亲自接见,这样两国就可以保持无障碍沟通交流,彼此在和平共处的原则下求同存异,就能长期友好,永息战乱。如果某方自视尊大,拒绝接见彼国使臣,彼此意愿无处诉求,那么和平共处就是一句空话,只能给国家、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拒绝接见使臣,难道就能表示自己的尊贵吗?尊贵,尊重别人才能高贵,而不是不把别人当回事儿,把自己当回事儿。

……

接下来,皇太极在复书中,提出7个议和条件:

一、如果两国有重大的红白喜事,互派代表慰问或祝贺。

二、明政府每年赠送清政府10000两黄金、1000000两白银;清政府每年赠送明政府1000斤人参,1000张貂皮。

三、清国的满洲人、蒙古人、汉人及朝鲜人,不论什么原因,叛逃到明国,明政府应无条件遣返;明国有人潜逃到清国,也如此处理。

四、以宁远、双树堡中间的土岭为明国国界;以塔山城为清国国界。

五、连山为两国中间地带,设立国际贸易市场。

六、从宁远、双树堡土岭界北至宁远北台,直到山海关长城一带,若清国人进入,或明国人越出,严厉稽查,按律处死。

七、在海上,从宁远、双树堡中间土岭的沿海到黄城岛以西为明国海上国界;黄城岛以西为清国国界。不论哪国人,不论以何理由乘船越境佞行,均要查出处死。

在复书的最后,皇太极明确表示,如果崇祯皇帝对上述所列和谈条件没有异议,愿意接受并与清政府和平相处,那么可择时择机,两个人举行盟誓仪式,或者各委派代表代为盟誓。希望崇祯皇帝在收到此书之后,尽快予以答复。如果崇祯皇帝无法接受书中所列条件,或者根本没有诚意和好,就没必要再派代表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