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憋了好几天,自认为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于是他决定召开一个会议,商讨一下群臣普遍关注的和谈问题。
崇祯皇帝看看两边的文武大臣,该来的都来了,于是说:“这些天,诸位对和谈一事议论纷纷,主战主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莫中于是。今天把大伙召集来,就是想集思广益地研究一下。是战是和,今天必须做一个了结。但前提是,必须尊重我国的经济和军事的实际情况,既不能不切实际地纸上谈兵,又不能敷衍了事人云亦云。”
几个给事中抢先发言。他们依然不看崇祯皇帝的脸色,也不考虑政府的实际情况,高谈议和就是丧权辱国,就是愧对列祖列宗,就是……大道理讲出一马车,够15个人听半个月的。
崇祯皇帝哪有心思听这些啊?他一个劲儿地给内阁首辅周延儒递眼色。
在今年大年初一,君臣开民主生活会的时候,对于议和,尽管崇祯皇帝没有明确表态,但话里话外也表露过,只要明、清停战,他是能接受议和的。他对陈新甲说可款则款时,朝臣之首周延儒也在场。
今天崇祯皇帝开这个会,公开要求群臣对议和表态,就是希望在朝中拥有极大威望的周延儒能站出来,带头正视现实,改变以往反对议和的立场,并奏请与清政府议和。这时,崇祯皇帝借坡下驴,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顺应臣意,让已经进行的秘密和谈变得名正言顺,正大光明。
遗憾的是,崇祯皇帝肚子里的蛔虫、对圣意言听计从的周延儒,今天对崇祯皇帝的暗示毫无反应。自从开会开始,周延儒就对会议的议题表现得异常冷淡。他站在下面,低着头,一言不发,甚至都不看崇祯皇帝一眼。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周延儒这个人,做一个详细的交代。
周延儒,字玉绳,号挹斋,1593年出生在宜兴,也就是现在的宜兴市宜城镇。
小时候的周延儒,文思敏捷,聪明过人,写一手好文章。他特别善于对对联。他出的对联,曾经难倒当地很多大文人。
周延儒似乎为科举而生,天生就是考试的天才。
1613年,20岁的周延儒中举;第二年,他参加会试,取得第一名,中会元。1个月后参加殿试,又夺得一甲第一名,成为状元。
年纪轻轻,两个月连中两元,非常受万历皇帝的欣赏,命他直接进入南京翰林院做修撰。
当时的明政府,以北京为首都,以南京为陪都,南、北两京设置同样的政府班子。北京有什么机构,南京就有什么机构。
聪明过人、深谙官场零规则和潜规则、领导心理学和下属心理学的周延儒,在官场中如鱼得水,晋升得非常快。他担任南京翰林院修撰不久,就被提拔为右中允,掌管司经局,负责管理国家的经书典籍。
没过多久,周延儒又被提拔,升为少詹事,也就是管理太子东宫事务的詹事府的常务副长官,并以少詹事的身份,兼任南京翰林院一把手。
人要是命好,神仙都挡不住。发财靠财运,当官靠官运。周延儒的官运如滔滔黄河之水,绵绵不绝。
1627年,年仅23岁的明熹宗驾崩,他的弟弟、年仅17岁的信王朱由检接管明政府这个巨大烂摊子,以崇祯皇帝的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
朱由检年轻气盛,带着中兴的梦想坐上皇帝的宝座,并下决心消灭官场腐败和朝中党争。
在崇祯皇帝眼里,身边的大臣都不可靠,更不能指望。他们都是组团欺骗皇帝、压榨百姓的。他即位之后,出重拳打击阉党,收拾了阉党党魁魏忠贤。同时,他又破格提拔重用了一批人,培养一批信得过、能力强的官员辅佐他成就中兴大业。
周延儒作为万历四十一年的状元,一直在南京工作,履历干净,未参与北京的党争,所以备受崇祯关注。
35岁、有14年官龄的周延儒,在崇祯皇帝即位不久,就被调到北京,授以礼部右侍郎。
周延儒机智敏慧,看人看得准,分析问题准确到位。成为崇祯皇帝身边的红人,对他来说易如反掌。
1628年冬天,宁远驻军因朝廷拖欠军饷而发生兵变,督师袁崇焕请求政府立即补发军饷。
可惜,明政府纲纪荒废、腐败透顶,国库基本空虚,拿不出发饷的银子。崇祯皇帝召集大臣在文华殿开会,商议如何筹措银子的问题。
很多朝臣建议,用内廷大库储银充饷,以解燃眉之急。
内廷大库储银是崇祯皇帝的私房钱,属于个人财产,他怎舍得拿出来充饷呢?崇祯皇帝听了这个建议,非常生气。但是年轻人爱面子,他又不好意思说不行,干着急没办法。
这是一边倒的意见,刚当上皇帝的朱由检,处在孤立无援的尴尬境地。
这时,在群臣中,唯独周延儒站出来说:“向来都是党指挥枪,哪有枪指挥党的?政府花钱养兵,是用来保家卫国防止外敌入侵的。现在,我们所养之兵,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逼我们掏银子,岂不是咄咄怪事?宁远驻军缺银子造反,我们给银子;锦州驻军没钱,我们怕其造反也给银子。边关驻军一旦缺银子,是不是都要以这种暴力的方式要挟政府?那么政府成了什么?”
崇祯皇帝觉得周延儒的话很给力,便问他该怎么办。
周延儒说:“宁远驻军之所以造反,不是差钱,而是差事!政府新命袁崇焕为蓟辽督师,军中个别不法分子趁机煽动不明真相的士兵闹事。只要把这些带头闹事的不法分子抓起来正法,并向士兵解释政府现阶段的困难和政策,承诺兑现军饷的时间,就会平息此事!”
崇祯皇帝命袁崇焕依周延儒所言行事,在不动内廷大库储银的前提下,和平解决了宁远驻军的哗变。
通过此事,崇祯皇帝认为,周延儒是头脑灵活、预见准确、遇事冷静、善解圣意的好下属,便想让周延儒进入内阁班子,成为他的左膀右臂,得力助手。
当时,崇祯皇帝还特别欣赏温体仁。
崇祯皇帝把明朝官场的腐败,归结于党争、内斗的结果,因此他对朝臣结党营私恨之入骨。
温体仁就是看清崇祯皇帝这个心理,投其所好。在别人还惦记像天启年间组团谋利时,他利用一切机会向崇祯皇帝证明,他从不参与党争,一直坚持做孤臣,并积极请缨,协助皇帝彻查并根除一切党派活动,以防止党争再次爆发。
温体仁的言行,骗得崇祯皇帝的信任,也准备提拔他进入内阁。
其实,温体仁是阉党重要成员,只不过隐蔽得比较好,没有受到魏忠贤失势的影响。他挖空心思讨好崇祯皇帝,目的就是想潜伏内阁,掌握重权,打击得势的东林党人。
崇祯认为,他要想防止大权旁落,就必须掌控内阁大臣的任免权。为此,他规定凡是阁臣因革职或致仕出缺,就由吏部按德、能、勤、绩的考核结果,推举阁臣候选人。
1628年底,内阁首辅刘鸿训被革职后,崇祯皇帝命吏部推选合适候选人。
已经恢复权势的东林党人很清楚,崇祯皇帝想借此机会,把他欣赏的周延儒调入内阁,这是东林党人无法接受的。他们想让钱谦益成为东林党的代言人,进入内阁。
东林党人推举钱谦益为代表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他是东林党党运的积极分子。
二、受过阉党排挤。
三、在当时文坛拥有重要地位。
四、与江南地主、士大夫阶层有密切的联系。
五、未参与以往的任何党争活动。
为了确保钱谦益在竞争中万无一失和避免结党的嫌疑,受东林党人控制的吏部,同时又推荐了成基命、郑以伟等11人。而崇祯皇帝心目中的最佳人选周延儒,却被排除在推荐名单之外,理由是他年纪太轻,声望不够,资历尚浅。
在暗处潜伏的阉党代表温体仁,不可能允许东林党人如此明目张胆地抢班夺权。于是,阉党与东林党的暗战,悄然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