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让谎言飞(1 / 1)

皇太极亲自出马,也没有彻底摆平洪承畴。尽管他表面上嘻嘻哈哈,心中还是有些不痛快。

皇太极与张存仁、范文程等人回到大殿,就洪承畴的问题,再次开一个小会。

张存仁问道:“皇帝与洪承畴谈了这么久,想必已将其感化,他答应什么时候剃发易服?”

皇太极说:“经过我一番苦劝,他倒是想通了很多问题,答应不再寻死,却也没明确表示归顺我国。由于崇祯小儿对叛军之将处置严厉,洪承畴担心他一旦降清,九族将会被诛。在这种情况下,这事放在谁身上,也不会轻易做决定。”

范文程说:“这事确实很棘手。如果他身在沈阳心系明,不为我政府谋事,我们岂不是养了一个白吃饱?”

皇太极微微一笑,说:“解救他的家人,我们无法做到,最起码暂时做不到。既然他不愿意剃发易服,不实心为我大清效力,我们也没有义务为他提供锦衣玉食,那样对其他朝臣也不公平。他为了保全家人性命自愿做囚徒,我就继续囚禁他,一间牢房我还是出得起的!”

张存仁说:“我觉得这样不妥。要想取之,必先予之。即使他现在没有明确降清,毕竟答应留在沈阳。他为我效力,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我认为不能长时间拘禁他,那样只能增加他对我们的仇恨,与我们初始目标相悖!我们不如改拘禁为软禁,为其提供督师级别的待遇。”

皇太极之所以愿意在洪承畴身上下如此工夫,就是想借助洪承畴这样明国高级官员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树立他胸容天下、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政治形象,进而促使更多明国高级官员为他所用。

皇太极同意张存仁的建议,即使洪承畴不剔发易服,也要对他礼遇有加,在物质上满足他,在精神上感化他。

范文程说:“皇上,臣有一计,可促使洪承畴在短时间内真心归降。只不过此计有点小人之嫌,您可能不屑一顾!”

皇太极说:“自古成者王侯败者寇,欲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在这方面,我们不是用反间计让崇祯小儿把袁崇焕凌迟了吗?难道比这个还恶毒?有什么好计策,尽管说出来,能不能用,我拍板,负全责!”

范文程说:“洪承畴之所以不归顺我们,是担心崇祯小儿杀了他的全家。假设崇祯小儿杀了他的全家呢?他是不是就会死心踏地地为我效力,与大明为敌?”

皇太极点点头,示意范文程说下去。

范文程说:“我们马上派几个人潜入明境,进行宣传,声称洪承畴已经主动归降大清。明政府的官员非常喜欢收集这类的小道消息,必通过各种渠道传到崇祯小儿的耳朵里。崇祯小儿辨别能力差,肯定会对洪家人兴师问罪!到那时,洪承畴除了归顺我们,别无选择!”

皇太极觉得此计不错,但作为一代帝王,使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传出去影响不太好。他沉思一会儿说:“此计可行倒是可行,但确实有些不人道。能不能把此计完善一些?”

范文程说:“我们对洪承畴降清过程,可以编造几个不同内容的版本,同时传入明界。明政府官员有个毛病,都相信自己听到的是真,别人听到的是假,让他们彼此怀疑,也许就会产生两全其美的效果!”

皇太极点点头说:“就按此计安排。不过,此计贵在保密,仅限于今天在场人范围内。谁泄露出去,按泄露军国机密处置!”

范文程杜撰了3个洪承畴降清版本。

版本一:洪承畴被俘,皇太极惜其才,欲收其为己所用,命范文程前去劝降。洪承畴不肯且大骂不止。范文程不羞不恼,讲今比古地耐心规劝,并观察洪承畴的心理波动。此时,房梁上的一块尘土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他轻轻地将尘土拭去。

范文程回去向皇太极汇报,并确定洪承畴绝对惜命。皇太极听后,亲自探望洪承畴,嘘寒问暖,关心备至,并脱下他身上的貂皮大衣给洪承畴穿上,关切地问:“洪先生不冷吧?”

洪承畴彻底被一国之君皇太极的行为感动,感叹道:“这才是真命世主啊!”然后倒头下跪,请求归顺皇太极。

版本二:洪承畴被押送到沈阳后,誓死效忠明国,下定决心舍身取义,想绝食而死。群臣苦劝无效,皇太极束手无策。

这时,皇太极最宠爱的妃子——庄妃主动请缨,扮作送水的宫女,把掺有参粉的水送到洪承畴处。

庄妃用女性温柔的妩媚,让洪承畴放下戒心,向她述说内心的苦闷和烦恼。庄妃表明身份后,洪承畴被皇太极和庄妃的良苦用心感动,最终向皇太极称臣,甘愿剃发易服,为清政府效力。

版本三:洪承畴被俘,到沈阳绝食9日,经强行抢救苏醒过来,但拒不归降。皇太极君臣办法用尽,又不忍心将其杀害,便放其回国。就在他返回途中,遇到一个从家中逃出的仆人。这位仆人告诉洪承畴,国内上下都以为他已经以身殉国。一旦他活着出现在朝堂之上,肯定会因“所统三军全部覆没、所镇之地全部丧失”获罪,将被诛杀九族。

洪承畴生死两难、进退失据,人鬼难做。最后他犹豫再三,决定返回沈阳,归顺清政府。

范文程将杜撰的洪承畴降清的3个版本送至皇太极审批后,皇太极派谍报人员,择时潜入明境,利用各种渠道传播。

松山沦陷,督师洪承畴被俘,巡抚丘民仰、总兵曹变蛟、王廷臣被杀,清军屠城的消息传自北京。朝野轰动,君臣震惊。

明朝官员将愤怒和耻辱,转嫁给一直主张速战的张若麒和陈新甲身上。他们认为,松、锦惨败,完全是外行对内行瞎指挥、乱决策的结果,要求崇祯皇帝必须严惩张若麒和陈新甲,以告慰为错误决策付出生命代价的亡灵。

南京山西道御史米寿图上了一道措辞严厉的奏疏,强烈要求崇祯皇帝立即处死张若麒,以谢天下。

米寿图在奏疏里直接说道:

督师洪承畴率孤军远征辽东,目的就是阻止横行多年、残忍成性的建虏西进。松锦一战,关系到关外8城存亡、北京都城安危,这是何等重要的大事?满朝忠臣义士,为此绞尽脑汁,耗尽心血,想尽办法为洪督师出主意、寻良策,以保住宁远8城、10万精锐为根本,确保出兵万无一失,抓住有利战机重创建虏,为圣上解除辽东之虑。

然而,作为监军,对军事指挥一窍不通的张若麒,到了前线都做了什么?他撸胳膊挽袖子,依仗代表皇帝监军的权力,强行剥夺督师的军权,不顾实际情况,不顾将士死活,瞎指挥,乱下令,致使三军只知道张监军,不知洪督师。具有丰富作战指挥经验、深谙用兵之道的洪督师丧失指挥权,眼睁睁看着将士被置于死亡之地而爱莫能助!

朝廷将10万兵马交给洪承畴指挥,就是因为他有统帅三军的能力。在与清军僵持中,连3岁孩子都知道,速战必败。可是张若麒作为监军,置敌我实力差距于不顾,一味催战,视关系国家存亡的战事如儿戏。然而一旦交战,他却畏敌如鼠,率先弃城。

从张若麒的种种行为来看,他在松锦大战中,就是抱着胜则功归自己,败则移罪他人的龌龊想法,孤注一掷,最后将6万将士的性命白白葬送,他却安然无佯。

张若麒玩忽职守,拿封疆大吏、江山社稷开玩笑,祸国殃民,罪责当诛,应当立即将其处以极刑,以谢天下!

米寿图的意见,也是朝中很多大臣的意见,颇具代表性。但是,崇祯皇帝却将米寿图的奏疏压下不提。

洪承畴坚持秋后再战,兵部尚书陈新甲主张速战速决。明军进入松山,与清军决战,也是崇祯皇帝批准并委托张若麒严厉督促的。张若麒是陈新甲和崇祯皇帝派到前线的代表,任何行为都是执行俩人的命令。要追究责任,崇祯皇帝和陈新甲两个决策者,难辞其咎。

最要命的是,速战是陈新甲和崇祯私下决定的。如果按米寿图的要求严惩张若麒。死到临头的张若麒,必定要把他松、锦之行的目的公之于众。崇祯皇帝可不想破坏他一贯正确的政治形象。

如果追究陈新甲的责任,陈新甲在背地里负责和谈。办了陈新甲,和谈就会泡汤。崇祯皇帝还没有魄力做出这么大的牺牲。

既然拿活人没办法,就用死人做文章,转移朝臣的注意力。

从松山逃到宁远的明兵向吴三桂报告说:松山城破,洪承畴被俘,押送到豪格的营盘后英勇就义,并煞有介事地描述,洪承畴就义前,大义凌然,别无所求,只愿速死。

吴三桂按着士兵的描述,把洪承畴牺牲的经过写成塘报,送至兵部。兵部不予验证,便把吴三桂的塘报呈送崇祯皇帝。

1642年5月16日,崇祯皇帝就吴三桂的塘报做出如下批示:

松山城失守,东奴泄愤屠城,惨无人道,令人发指。松山城内的巡抚、总兵及其他将士,宁死不屈,以身殉国。洪承畴舍身取义,节烈弥笃。立即派有关部门的督抚大臣,对此事进行详察,从快从重予以表彰、嘉奖,以此告慰忠魂!

松、锦两城已被清军占领,负责调查的人谁敢冒死到前线调查?只能在北京看塘报、听汇报,打听小道消息。

洪承畴的家人从锦州回到北京,崇祯皇帝亲自接见。洪家人向皇帝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地描述了洪承畴英勇就义的过程:去年9月我军战败,我家主人与诸将被困松山。在里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靠吃草根、树皮维持了半年多。夏承德叛变献城,我家主人被俘。东奴劝降,许与重金高官。我家主人非但不为所动,还对敌破口大骂。被杀之前,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向西磕头,并称“我皇圣明,臣已尽力,来世再报皇恩!”清将羞恼成怒,残忍将其杀害。我家主人就义前的凛然、慷慨、无畏,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崇祯皇帝听了洪家人的描述,为之动容,恸哭不止,下令在朝天宫前设置祭坛,他要亲自祭奠,以激励其他朝臣!

过了几天,崇祯皇帝再次下旨:追赠前蓟辽督师、兵部尚书洪承畴少保官衔,令其子担任中书舍人。用九坛规格祭奠洪承畴;用六坛规格祭奠前辽东巡抚丘民仰、总兵曹变蛟、王廷臣,朝臣均要到场吊念,按其成就追赠谥号。在北京择地为他们建设庙宇,供后人瞻仰、凭吊!

事实与对活人不珍惜不重视、对死人大肆表彰嘉奖的崇祯皇帝开了一个巨大玩笑。被他追封为忠臣义士的洪承畴,日后便率领八旗军追杀朱氏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