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同样是领导,差距咋就那么大呢(1 / 1)

张存仁劝降失败,洪承畴开始绝食。

皇太极打出最后一张牌,派清政府第一名嘴范文程出马,用攻心之法摧毁洪承畴的意志。

范文程来到洪承畴面前,做完自我介绍之后,洪承畴面无表情,颔首说道:“你我虽然未曾谋面,但洪某久闻你的大名。如果我没记错,你应该是北宋名相范仲淹第17代世孙;你的曾祖父范锪,乃正德十二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祖父范沉为沈阳卫指挥同知。我就不明白了,你出身显赫,名门之后,几代人在明国为官,和张存仁那种惟利是图的草莽小人应该不一样。作为汉人,你怎么能为斗米折腰,背叛祖宗,侍建虏于鞍前马后呢?”

范文程淡然一笑,说:“没想到洪经略曾如此关注范某,让在下有点受宠若惊。正因为我是名门之后,所以从小我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复,为老百姓做点正事、实事。我曾祖父范锪,也有此愿,怎奈不为奸相严嵩所容。我饱读诗书,就是希望科考及第,让明国皇帝赏我一个平台,我借用这个平台为国效力、为民造福。只可惜我生不逢时,家道败落。我科考时,考场上拼的是财力而不是学力。我的财力不达标,因而屡屡不中。不是我不爱大明,而是大明不接纳我。我之所以转投当时的后金,就是想谋一个为百姓做事的平台,仅此而已。我和别的读书人不一样,他们明明生活在被压榨的社会底层,却偏偏有统治者的思维,认为制造的正确比残酷的事实更重要。明国的百姓是百姓,清国的百姓也是百姓,无论我在明还是在清,都是以平生所学为百姓谋利,跟祖宗的要求并不相悖,何谈矛盾?”

洪承畴反驳道:“就算你说得正确,那么,你为建虏重臣之后,阻止建虏次次屠城了吗?阻止清军铁蹄4次践踏中原了吗?远的不说,永平、高阳、济南等城,清军过后,哪城不是尸骨累累,冤魂重重?”

范文程面不改色,说道:“清军入关屠城,确实罪恶滔天,无法否认。但是洪经略接任陕西督道参议、延绥巡抚、三边总督之后,主要工作任务是什么?是不是屠杀税养大明官员200多年、最后被贪官逼得走投无路、为了活命起身对抗的百姓呢?百姓本来有很多条活路,但你们这些当官的,却只给他们留下一条造反的路。10多年中,你所杀百姓人数,比清军有过之而无不及吧?清军屠杀明国百姓,就是禽兽不如;明军屠杀明国百姓,就能名正言顺?”

范文程不愧是大清第一辩手,几句话问得洪承畴无言以对。

范文程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纠缠,及时改变尴尬局面,转而问道:“请问洪经略,您率领13万精锐,与我军在松、锦僵持1年多。也许洪经略也知道,我政府人少粮薄,与明军打消耗战,确实是自不量力。如果按洪经略的部署,秋后决战,我军必败无疑。我就不明白,在这种情况下,身经百战的洪经略,为何出如此昏招,置6万大军于死地呢?如果再坚持1个月,多尔衮、济尔哈朗、豪格等亲王,将会坐在北京,而不是洪经略坐在沈阳!洪经略能回答我,这是为什么吗?”

范文程这一刀,正中洪承畴的心窝。松锦惨败,不是天意,乃是人祸。13万大军,耗费粮饷无数,只为打赢决定国运走势的一战。就在胜利即将到来之时,不知道崇祯皇帝、陈新甲出于什么目的,利用权力,逼迫他满足了皇太极望眼欲穿的要求,把6万大军送上不归之路。身为官场中人,他只能服从官场规则,否则就犯下祸及九族的大罪。

洪承畴沉默不语,拒绝回答这个问题。

范文程说:“不论洪经略承认与否,是明国中央政府的昏庸腐朽导致松锦战役的失败。清政府在此战中获胜,在对明政府战略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清政府对明政府,由战略相持转为战略进攻。洪经略死死维护的大明江山,已岌岌可危。国内几乎被洪经略扑灭的农民起义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大明王朝气数将尽,是必然、必定的,非人力能扭转的!洪经略可以选择与昏君、奸臣一起随大明王朝从这个世界消失,但不得不说,这是愚忠、愚昧、愚蠢的行为!”

洪承畴再次沉默。过了一会儿,他叹了一口气说:“老朽既成败军之将,别无他能。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还是能做到的。不为别的,只求心安!”

范文程劝降失败,洪承畴依然要把绝食进行到底。

洪承畴什么话都听不进去,头不梳,脸不洗,见谁骂谁,拒绝进食。这让皇太极很着急。活着的洪承畴,对清政府才有巨大的利用价值。但怎么还能让他活着投降呢?

皇太极向范文程问计。

范文程说:“只要有参汤在,他就不会饿死。在我跟他的几次谈话中,他态度虽然强硬,但中间却有几次长时间的沉默,这说明,他内心很矛盾。在降与不降之间,他在内心深处,做着艰苦的思想斗争。我和张承政基本摧毁了他坚持的底线,如果在关键时刻,皇上亲自前去安抚,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时,负责看守洪承畴的人来报,说他已经饿得昏死过去。

皇太极带着参汤,和范文程等人赶到三官庙,命人把参汤罐入洪承畴的口中。过了一会,洪承畴苏醒过来。

范文程和其他人退出庙外,屋子里只剩下皇太极和洪承畴俩人。

洪承畴从面前这个人的装扮和气质,断定此人就是传说中的战神皇太极。在松锦战役中,此人指挥能力确实高他三招,抓住他布兵的一个破绽,10天内化腐朽为神奇,转败为胜。挥手之间,就让他的6万明军精锐灰飞湮灭。

那时,正值4月,沈阳的气温非常低。几天未进食的洪承畴身体异常虚弱,冻得浑身战抖不停。

皇太极二话不说,立即脱下他身上的貂皮大衣,披在洪承畴的身上,上前握住他的手,动情地说:“先生降不降清,都是小事,干吗这样折磨自己呢?我只是爱惜先生定国安邦的旷世奇才,才派人游说,希望先生能与我携手创造一番大业。如先生不屑,也请您调养好身体,他日我派人送您回去便是!”

洪承畴跟进一句:“君无戏言,你所言是真?”

皇太极微微一笑:“我乃一国之君,一诺千金,先生不必顾虑!但是在先生走之前,有一件事我必须说清楚,希望你回去转告崇祯小儿。自我即位以来,就一直想与明政府和平共处,化对抗为对话,所以屡次投书,建议两国罢兵和谈。就在今年年后,先生被围松山半年,我军唾手可得之时,我还派蒙古使者找到辽东宁前道副使石凤台,提出罢兵议和。石凤台将我意转呈崇祯小儿时,没想到他竟然勃然大怒,以“私遣辱国”的罪名,把石凤台逮捕入狱,使我的和谈之议,付之东流。

“即使那时我非常愤怒,也没有下令攻占松山、锦州,还是为了给两国和谈留有余地。夏承德4次乞降,我军才不得不与之配合。现在锦州祖大寿已经率众归降,他正在来沈的路上,不日您就可以见到他。

“松、锦两城归我,崇祯小儿无兵可派,才派马绍愉为和谈代表,现在正与郑亲王洽谈罢兵修好事宜。如果和谈进展顺利,过几天马绍愉一行也将来沈,明清两国息兵养民在望,我怎么还会为难先生呢?”

皇太极所言,洪承畴第一次听说。为此,他感到无比的沮丧。他实在不明白,他在松山舍生忘死坚持的一切,在崇祯皇帝和陈新甲眼里,居然就是一个一文不值的儿戏!

皇太极见洪承畴心有所动,趁机推动。

皇太极面露难色,说:“我放先生回国,就是一句话的事。可是先生回国将面对什么结果呢?听说崇祯小儿败一阵杀一将,堕一城杀一吏,先生失6万精锐,丢松、锦、塔、杏4城,按惯例,他会如何处置先生呢?我真不希望看到先生像袁督师那样,一心报国却身败名裂啊!”

皇太极说的是事实。即使皇太极放了洪承畴,崇祯皇帝和陈新甲,肯定会让他成为替罪羊,为他们错误的决策埋单,以标榜他们的一贯正确。

皇太极见洪承畴不说话,又说道:“为了确保先生和家人的安全,我有一计,不知可行否?先生给朱由检写一封信,就说你身在沈阳,心向大明。听说马绍愉来沈谈判,想从中帮助调停,为明政府争取最大的利益后,伺机逃回北京。这样一来,既能保全先生家属安全无虞,他日先生回国,也有交代了!”

皇太极的一番话,确实感动了洪承畴。在他与张存仁、范文程的对话中,使他看到明政府已腐败到底,神仙也难使其重振基业,中兴几乎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奢望。

与张存仁和范文程的对话中,他意识到,朱氏皇帝仅仅把他当作一个高级打手,打谁、怎么打、打到什么程度,他完全听从主子的安排,结果却由他埋单。主子可以置他的生死于不顾,用之拿来,不用抛弃。

从皇太极对他嘘寒问暖、关心备至的行为中,他看到一代雄主的素质和心胸。

洪承畴深知崇祯皇帝对败军之将处罚是何等的严厉,他即使能活着回到北京,他和家人也不会有好下场,不殃及九族就是幸运。

他也曾想过放弃自己的坚持,归顺清政府,那么他在北京的家人,必被明政府诛杀无疑。如果那样,他苟活于世,也无任何意义。

洪承畴说:“皇太极,败将敬佩您能有如此宽阔的心胸,但我降也难,不降也难,其结果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我命在你手,家人命在崇祯皇帝之手,我与家人的生与死,皆不由洪某人自己决定。如果你是我,你该做何选择?”

洪承畴这样说,等于向皇太极提出一个条件,如果能保证他家人的安全,他就投降。

皇太极显然无法满足洪承畴的条件,但他却说:“我现在无法满足先生这个条件,但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确保家人的安全。咱们现在把形式上的东西放在一边,我只求先生好好吃饭,恢复健康。你先在沈阳住下,等机会成熟了,我们再谈这个问题。”

洪承畴见皇太极不再逼迫自己,说道:“既然您不再为难败将,败将感恩不尽。我答应您的要求,好好照顾自己!”

皇太极无奈地笑了笑说:“虽然我们不追求形式上的东西,但你一定要记住我对你的恩德,以另一种方式尽力扶持我成就大业。我以前俘获张春,也曾以恩德优待他,但他既不能为明而死,也不愿为清办事,最终一无所成,你可别学他啊,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