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上掉下来的不一定是馅饼
洪承畴被困在松山城,对于崇祯皇帝和明政府来说,也不是无解的死棋。上天又给他们一次翻盘的机会,可惜他们官性十足,理性不够,人性更缺,在错误的道路上,把一批可怜的人置于万劫不复之地。
1641年10月17日,皇太极因关雎宫宸妃病重,交出前线指挥权,返回沈阳。
洪承畴得知皇太极回沈阳之后,于10月27日夜,集中松山城内所有人马,打算从镶黄旗石延柱把守的防线突围,但是遭到清军严厉阻击。明军付出伤亡1000余人的代价之后,被迫撤回城内。
1641年,清国国内发生大面积自然灾害,秋天农民颗粒无收。吃饭成为辽东人的大难题。
清政府的天灾与明政府的人祸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明国官场腐败至极,官员办任何事,任何时间办事,均以捞钱为目的。在明国官员心目中,国家地大物博,即使再少几个松山、锦州,也不会妨碍他们捞钱。再死10万人,对他们而言,美好的生活依然继续。堂堂一国兵部,事实上已经放弃松山、锦州了。
崇祯皇帝天天催促官员们想办法,寻对策,官员们却不紧不慢,上班应付考勤,严格按程序圈阅公文,不办实事。下班后风花雪月,喝酒作乐,哪管别人死与活。
1641年11月21日,辽东大地突降暴雪,深达丈余,所有交通陷入瘫痪状态。松、锦前线清军粮草彻底耗尽,后方军需物质无法运达,困死松山城内的明军,已成为一种奢望。
野蛮的清军能斗过人,却斗不过天。
他们把洪承畴困在松山、把祖大寿困在锦州。厚达丈余的大雪,又把他们困在松山、锦州城外,情况和城里一样凄惨。
皇太极宁可舍弃唾手可得的松、锦二城,也不能把八旗子弟冻死、饿死在阵地上。他想把松、锦前线清军撤回沈阳,又担心明军反扑。
为了确保前线将士安全撤回,皇太极又祭出议和的法宝。
明政府讲究熟人政治,有熟人好办事。议和这事,必须找熟人才行。皇太极听说有一位蒙古官员和明政府辽东宁前道副使石凤台私交不错,就派这个人入关找石凤台,明确说明一旦议和成功,清军立即从松、锦两城撤兵。
石凤台对皇太极主动提出议和的事,有点半信半疑。
在松山,清军一直掌握着主动权。松山本是弹丸之地,即使明军将帅士卒每天只吃一碗粥,也维持不了几个月,死守很难持久;城内将士战力逐渐丧失,松山城周围遍布清营,与外界完全隔离。在短时间内,明政府根本无法凑够与清军兵力相当的援军,城内明军突围谈何容易。
一旦双方议和成功,洪承畴和祖大寿将会从死地全身而退,为明政府保住难得的将才。这样,远比城失人亡划算得多。
石凤台认为,精明的皇太极不会做这样的赔本生意。他写信给清营的将领,求证议和信息的真伪。清营诸将证明确有其事。
石凤台随即把这张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送到兵部。
兵部尚书陈新甲闻之大喜。如果明、清两国议和成功,能解决很多令他头疼的问题。了解松、锦情况的张若麒,也认为议和对明政府来说,是只赚不赔的买卖。
但是,非常了解崇祯皇帝的陈新甲,并没有直接把这个消息反映上去,因为他拿不准崇祯皇帝对议和的态度。
陈新甲要求石凤台写一封绝密级的信件,由他转给崇祯皇帝。
陈新甲这样做,就等于给自己上了一份双保险。把议和的建议写在绝密级信件里,证明议和是石凤台主张的。如果崇祯皇帝反对议和,他一点责任也没有;如果崇祯皇帝支持议和,必委托他操办,功劳是他的。
谁也没想到,崇祯皇帝看完石凤台的密信后,龙颜大怒。在他看来,松山战败,是暂时的失利,不是彻底的失败。皇太极的非法政府,根本没有资格跟天朝大国谈和谐。
在崇祯皇帝心目中,明政府是垄断天下所有资源的超级国企,清政府是无照经营的个体户。超级国企与个体户合作,既失面子,又掉链子。
作为大家闺秀的明政府,怎么可能接受泥腿子清政府的强奸呢?按照宁舍命不失身的原则,对于和谈,崇祯皇帝选择宁死不从。
让崇祯皇帝更生气的是,作为封疆大吏的石凤台,食君禄不知报君恩,在国难之时,不去舍命抗战,却私自与敌方洽谈议和。议和是什么性质的行为?是有损国威、有负君恩、把清政府的强奸变成明政府顺奸的行为!
崇祯皇帝下令,以“私遣辱国”的罪名,把石凤台逮捕入狱,交大理寺严审重判。
在官场里,跟刚愎自用、盲目自大的领导掏心掏肺,结果只能证明自己没心没肺。
天上掉下来的不一定是馅饼,也许是炸弹!明政府的官员们,见风转舵,闭口不提议和。
既然不想和,那就接着打。崇祯皇帝办完石凤台,赶鸭子上架,一面命顺天府巡抚杨绳武为督师,率军解松、锦之围;一面命刘应国率领8000水师,在松山、杏山的海边威胁清军,或乘夜暗渡松山,以壮声援;一面命吴三桂、白广恩、李辅明整顿残兵,联络杏山、塔山的明军,以图再进。
杨绳武接到委任状后,不久就死了,据说是病死的。
刘应国混官场行,混战场不行。前线就是生死线,他不可能去。于是他找了很多借口,拒绝出兵。只要耗到松山城破人亡,他的出兵任务自动消失。
拣了一条命的吴三桂、白广恩、李辅明,做梦都被清军吓得尿床。他们侥幸逃出虎穴,怎能再入狼窝?
杨绳武死后,崇祯皇帝就委任兵部侍郎范志完代理督师。范志完的兵部侍郎,是他花大价钱从周延儒手里买来的。在他眼里,一切都是生意。所以,他从地方调到中央后,在领导面前奴性十足,在下属面前痞性十足,在老百姓面前牛性十足。在清军面前,他却忘了自己的男性、血性和人性,只剩下鼠性。
只有鼠性的范代督师,虽然高调上任,却迟迟不肯率军出关。
其实,也不能全怪明政府的官员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不出力不给力。学会文武艺、卖于帝王家,定国安邦、忠君为民的话,都是在公共场合说给别人听的,其实大家都是为了社会上有地位,腰包里有银子,当大官掌大权赚大钱,坐更高级的轿子住更大的房子拥有更多的情人。
人人都希望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更美好,这无可厚非。如果这些目的,每个人通过努力和付出,在公平的竞争条件下获得,能者上、劣者下,就不会有仇视和怨恨。
问题是,明朝这个老牌帝国,各个发展通道基本处于凝固状态。凡是办事,都得靠关系走后门;凡是晋升,都得用银子上下打点。整个官场,犹如大市场,只有买和卖、投资与回报、利用与被利用。职位升贬与能力高低、贡献大小没关系,和花银子多少、后台软硬、背景深浅有关系。
这样的官场,只能让好人伤心,能人绝望,小人得志,坏人受益。
在这种情况下,明政府这张破网,打捞上来的都是道德丧失、利欲熏心、心黑眼红的官场商人。商人的本事在于经营,避害逐利。商人做官,目的就是了保护非法获得的资产,合法占有更多的资本,掌握更大的合法伤害权,最大限度地鱼肉下属和纳税人。
这些人心目中,根本就没有为国家奉献、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他们能做的,就是当皇家的官,花纳税人的钱。为国家牺牲,谁愿意干谁干,反正他们不干。
唯一对崇祯皇帝抱有一线希望的,就是松山城里的洪承畴。他听说政府又派3000兵来援,感激得老泪横流。城内的将士听说政府并没有放弃他们,看到了活的希望,又找回了与清军血战的勇气。
1642年1月13日,洪承畴饿着肚子做了一场**四射的演讲之后,率领6000将士,趁夜冲出松山,攻击正红旗护军、骑兵和正黄旗蒙古库鲁克达尔汉的阵地,企图一举冲出重围,与来自山海关的3000援军会合。
清军也饿得有气无力,不敢与以命相搏的明军近身作战。他们依靠阵地工事,用箭雨阻止明军前进。
清军的箭雨又急又密,明军难以前进。最后,一部分人撤入城内,一部分人失踪。
此战,明军付出阵亡422人、失踪2000余人的代价。突围失败,援兵不见踪影,让洪承畴对自己的明天、对明政府的执行力彻底绝望。
两天之后,清军在阵地各处,俘虏明军2000余人,截杀从杏山城逃跑的明军574人。
经过此战,洪承畴的人马所剩无几,冲出清军的重围,基本毫无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