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会导会演,才是好导演(1 / 1)

皇太极接到多尔衮的求救报告后,出人意料的是,他不但没生气,却有中了大奖一样的惊喜。

清政府在松、锦用兵将近2年,几乎耗光了家底。前方粮饷匮乏,后方储备即将用尽,即使将士再节约,全国的粮食也只能维持到秋天。到那时,清军再攻不下锦州,只能灰溜溜地撤兵,书写清军有史以来最大的败笔。

对此,皇太极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耻辱一刻慢慢到来,却毫无办法。他的对手洪承畴,老谋深算,以守为攻,稳扎稳打,抓住清军的软肋不放,让曾经所向披靡的满蒙铁骑有力气,没脾气。

在关键时刻,洪承畴放弃他的坚持,按照皇太极的需要来到松山与清军决战。作为一代名帅,他怎么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皇太极实在找不出洪承畴这样做的理由。

但是,洪承畴确实这样做了,主动把6万明国将士的脖子,伸到清军为其准备1年多的铡刀之下。

对手犯下致命的错误,聪明、诡异的皇太极,自然不会错过上天赐予他的大好机会。他当即决定,要亲自指挥决定两国国运的战役。

皇太极在给多尔衮的回信中,并没有追究他的责任,而是再三叮嘱:敌兵如来侵犯,你们可以相机作战。如果敌人不来,你们千万不要贸然出击,要固守自己驻防的阵地。

皇太极知道此战的重要性,飞檄满蒙各部,要求各地凡满15岁以上的壮丁,全部参军,在规定的时间内到沈阳集合听调。

此间,皇太极频频召集在沈阳的亲王、郡王、贝勒、大臣等人开会,研究出兵松、锦的相关事宜。

以往出征前开会,皇太极说话异常谨慎,不说套话、大话和空话。这次,他却一反常态,不再阴沉,不再严肃,而是轻松随意,谈笑风生,对大家提心吊胆、不愿提及的松、锦战事,似乎成竹在胸,胜券在握。

皇太极说:“洪承畴带领6万大军,与我军僵持在松山,大家说说看,这仗该怎么打?”

在沈阳的大部分人,基本都是从前线退下来的,对清军的现状一清二楚。皇太极能乐得出来,他们不能。

济尔哈朗得知自己留守沈阳,心里既高兴又不安。高兴的是,他不再置身松、锦的泥潭,不再面对打不赢退不了的倒霉战争;不安的是,皇太极此去,万一有个好歹,大清国是不是就此画上句号。

济尔哈朗说:“皇上御驾亲征,一定能鼓舞将士的士气,威慑明军。但是,我建议皇上不要像以前那样,亲临战场,在后方指挥筹划即可,毕竟皇上的安危,乃大清国的安危,一定要慎之又慎啊!”

皇太极呵呵一笑:“你们知道我现在最担心的是什么吗?我最担心的是,一旦敌人知道我御驾亲征,吓破了苦胆,偷偷地跑掉。倘若上天保佑,他们不跑,我一定能指挥你们,像放狗追逐猎物一样,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敌人赶尽杀绝。对于这场战争,我早就有多条妙计。你们要做的,就是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你们对我负责,我对结果负责!”

皇太极深知,大战之前,他必须做出轻松、自信、乐观的样子。即使装,也要装得彻底。

皇太极为松锦战事操心了2年多,粮草将尽,战局毫无转机,巨大的压力使他彻夜难眠、肝火甚旺,最近一直流鼻血。

阿济格、多铎说:“皇上身体欠安,不必急于动身。仗怎么打,告诉我们就行了,我们先行一步,等您病好了再去前线,这样既不失战机,也不伤您的身体!”

皇太极一边擦鼻血一边说:“我要是能长对翅膀,现在就飞到锦州去。行军打仗,贵在神速,我怎么能因点小病就错失战机呢?不是我对你们不放心,而是我一定要让洪承畴的6万大军,在我眼前溃败。这样壮观的时刻,一生能有几回?”

皇太极原计划在9月15日动身,因有些地方的新兵尚未到齐,自己鼻血难止,不得不往后顺延。

9月18日,皇太极鼻子稍有好转,便不想再等,命济尔哈朗留守,他率众出征。队伍出了沈阳城,皇太极觉得队伍行进太慢,便带着3000骑兵,纵马先行,昼夜疾驰。

战事紧急、心里着急、行军太急。一个急字,让皇太极旧病复发,鼻子血流如注。没办法,他在脖子下挂了一个碗接血,也没有下马休息。

沈阳离松山的距离约有500里,皇太极带着3000骑兵,急行军6个昼夜,于9月23日抵达松山附近的戚家堡。

皇太极派人转告多尔衮、豪格等人,他要带着人马到高桥去,与前期部队一起对松山、杏山进行合围。

多尔衮认为,皇太极这样做非常冒险,便给皇太极写了一封信。

他在信中建议道:

蒙皇上英明神武,御驾亲临前线,我等还有什么可怕的呢?但前线战况复杂,我若隐瞒不报,一是于理不合,二是担心皇上认为我等畏战。皇上与我等并肩作战,共抗顽敌,使我等勇气倍增。现在我们一心为国立功,只想着如何上马冲锋,多杀敌人,根本不把6万明军放在眼里。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皇上要指挥全军作战,一定要全面了解对手。因此,我们就不敢不把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向你做详细汇报。

明军人数众多,破坏我们先头部队的围锦大计。前几次我们与之交战,伤亡不小。如果再战,恐怕将士力不能及。

现在,皇上命我军屯营高桥,截断宁远与锦州、松山之敌的相互联系。倘若洪承畴迫于我军的压力,和锦州、松山的明军内外夹攻,拼死冲战,万一皇上有个闪失,我们怎么办?

皇上御驾亲征,置身战场,亲自杀敌,还要我等干什么?您在后方制定作战策略,坐镇指挥,激励将士,就已足够。如果皇上一定要到前线,也要等到我军胜利在握时,再率兵冲击。以我愚见,如果皇上能在松山、杏山之间驻扎,我们会获得更有利、更大的作战空间。

在这封信里,多尔衮言辞恳切地讲明,明军人数众多,双方交战,清军多次失利。一旦清军受到10几万明军夹击,矢炮横飞,刀枪无眼,谁都无法保证自己能全身而退。为了确保皇太极的人身安全,多尔衮建议皇太极远离前线,在锦州、杏山观战,由他带兵猛攻。

多尔衮一片赤忱,为确保主子安全,舍命效劳的建议,着实让皇太极感动。他在采纳多尔衮建议的同时,对多尔衮屡次兵败压下不纠。

皇太极命令他所带的3000骑兵在松山、杏山中间,自乌欣河南山到海边,横截大路安营扎寨。

随即,皇太极带着诸位将领登上附近山冈,察看明军情况。当他看到山下明军严整的营寨,一下子明白了多尔衮难以支撑的原因。看来,洪承畴果然是用兵的高手,名不虚传,难怪那些悍将不是他的对手!

皇太极没有找到明营的攻击点。

皇太极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大大鼓舞了清军的士气,让徘徊在死亡线的满人,似乎看到了活的希望。

9月24日黎明,两军列阵,正式交锋。两军你来我往,炮矢纷飞,伤亡相当,不分胜负。

皇太极见两军胶着在一起,暗派阿济格带领一支人马攻击塔山。阿济格领命前去,一直打到塔山才收兵。他最大的收获是,缴获明军囤积在笔架山的12堆粮草。

经过一天的战斗,皇太极意识到,与明军这样拼消耗,清军占不到任何便宜,他必须得想出对明军一击致命的办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战斗。

晚上,皇太极再次登上山顶仔细察看,很快发现洪承畴排兵布阵中存在一个致命的错误——把主力全部集中在前面,后队空虚,犯了兵家大忌——有前权而无后守。

权,是军事术语。有前权而无后守,就是指布阵虎头蛇尾,前实后虚。

兵道张斗曾经就明营存在的漏洞,提醒过洪承畴,可惜没能引起洪大帅的重视。

回营之后,皇太极立即召集各营负责人开会,布置任务。

会上,皇太极言简意赅,没有多余的话。

“貌似不可战胜的明军,不过是个纸老虎;被崇祯小儿视为救命稻草的洪承畴,其实徒有虚名。我们围困锦州的本意,就是围城打援。托上天的福,洪承畴终于上钩,且把主力部队按我们的预想,全部屯聚松山。我们第一个任务,就是把松山与杏山、塔山的交通全部切断,使松山的明军陷入孤立无援粮草断绝的境地,以达到我们不战而屈敌之兵的目的。会后,没有任务的将领,带部下所有人,从锦州城到南海角,给我挖3道深8尺、宽1丈的大壕沟,天亮之前必须完成。

“我们第二个任务,就是对明军实施反包围,把洪承畴的6万明军包围在松山,使锦州、宁远、松山彼此孤立,无法互援。

“第三个任务,不惜一切代价,切断明军的粮道,使其恐慌,无心恋战。

“第四个任务,在杏山、连山、塔山及沿海诸要道上埋伏精兵,特别是在明军退往宁远必经之路高桥,派重兵把守。”

皇太极布置完任务后,诸将连夜分头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