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接到崇祯皇帝的密赦、兵部的警告,头痛不已。
崇祯皇帝在敕书中,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命他必须立即按照兵部的部署,把部队一分为四,与清军决战,不能以任何借口拖延。
陈新甲在警告信里说得更直接:“皇上命你督师蓟辽,把8位总兵、13万人马交你统领,满足你提出的一切条件,可你带兵出关1年有余,耗费饷银数十万两,粮草无算,既不能解锦州之围,又不能退敌之兵。假如清军绕道直入关内,你部被拖在松、锦一带,导致长城防线空虚,内外受困,后果不堪设想。到那时你战、撤两难,犹如进入宝山空手而归!你如何对得起皇帝的信任?拿什么向百般信任你的大臣交代?现在是主忧臣辱之即,你作为前方总指挥,要从国家安危大局着想,不能只虑一阵之得失……”
崇祯皇帝的密敕,兵部措辞严厉的警告,壮了张若麒、马绍愉的胆,他们沆瀣一气,狐假虎威,在诸将领面前大肆鼓吹我军可战、战之必胜的同时,又以监军的身份,不停地给洪承畴施加压力。
作为松锦前线的总指挥,拥有丰富作战经验一代名将,洪承畴比任何人都了解清军的动态。他早就听到清军要绕道入关的传言,但他认为那是皇太极放出的烟雾弹,目的就是要引起北京方面的恐慌。
皇太极把全国能调动的兵马全部调到松锦前线,不惜代价、不计成本地包围锦州1年多,目的所在不言自喻。根据情报部门提供的可靠消息,现在清营粮草极度匮乏,骑兵每天只吃两顿饭,步兵每天只吃一顿饭。主力部队陷入如此困境,自救且难,皇太极怎么可能抽调兵力入关?
洪承畴想再次打报告,把前线的情况和他的分析向崇祯皇帝、陈新甲明确说明,但是,作为从政多年的官员,他意识到这样做比与清军决战还要冒险。在密敕里,崇祯皇帝命他无条件接受兵部的决定,不找任何借口地立即与清军决战。如果他违令不行,就犯下殃及九族的欺君大罪。
官员的天职,是做正确的事,不是正确地做事,不能质疑领导所做决定的正确性。
两害相权取其轻。在反复考量之后,洪承畴决定放弃他的坚持,按照兵部的部署,于1641年9月2日,率领巡抚丘民仰、兵道张斗、姚恭、王之桢、兵部职方司郎中张若麒、大同总兵王朴、宣府总兵杨国柱、密云总兵唐通、蓟州总兵白广恩、玉田总兵曹变蛟、山海关总兵马科、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宁远总兵吴三桂及副将、参将、游击、守备200多名将官,6万马步兵,向锦州进发。
当日,洪承畴抵达松山。
洪承畴为什么不反包围锦州的清军,而选择在松山设立行辕大营呢?
洪承畴之所以把指挥部设在松山,是因为松山地处锦州、宁远一线的咽喉要道。一旦清军占据松山,宁、锦两城就会陷入被动,彼此孤立不能互助;如果明军占据松山,将使清军对宁、锦两城有力难发。
洪承畴到达松山后,发现清军驻扎在乳峰山东侧,命人趁夜色偷偷占领乳峰山西角,控制制高点,并在东西石门扎营。
乳峰山位于锦州南郊,距锦州仅有5、6里。如果明军在锦州城头、乳峰山头同时开炮,炮火几乎能覆盖两地之间的空地。
明军在松山与乳峰山之间,扎步兵营7座,松山的东、西、北三面,均有骑兵驻防。以松山城为中心,洪承畴并立车营,环以木城,连环相扣,相依互助,使清军腹背受敌。这对心里充满厌战情绪的清军,具有极大的震慑作用。
9月4日,宣府总兵杨国柱率先出战,明、清两军首次交锋。明军小胜,擒杀清军官兵150多人。但是,杨国柱不幸阵亡,洪承畴命李辅明代统其兵。
1641年9月6日,明军在乳峰山头居高临下,充分发挥火器的优势,由北向南向清营开炮。祖大寿在锦州城头,指挥炮兵由南向北开炮,用火炮网把清军全部罩住,清军几乎无有存身之地。
洪承畴指挥明军冲击围城的清军大营。多尔衮、豪格率领清军拼命截杀。两军交战几个回合,各有胜负。清军伤亡更多些,明军也未能击破清军防线。
这时,祖大寿率兵从城内冲出,想和明援军夹击清军。无奈,清军以坚固的工事为依托,死命阻击,城内明军在突破清军两道防线之后,箭弩用尽、人马疲惫,无力再战,只好放弃突围,撤回城内。
此战,虽然祖大寿突围没有成功,洪承畴攻击清营未果,但也给多尔衮、豪格的部队予以重创。
整个9月上旬,双方多次交战,各有胜负,两军呈胶着状态。明军人数占优,粮草充足,士气高昂,攻势甚猛;清军身心疲惫,粮草不济,面对顽强的明军,他们的野战优势不在,战斗力逐渐丧失,连续向后败退60里,凸现大败的苗头。
9月14日,在洪承畴行辕大营一次例会上,大同兵道张斗无意间对洪承畴提道:“我军以松山城为中心,以乳峰山为依托,7座兵营依次排开,异常严整。但是,在塔山和锦州中间,有一个叫长岭山的地方,可能成为清军偷袭我后方的通道。我建议,经略应该派一支人马驻扎长岭山,以防止清军偷袭我后方。”
洪承畴瞧不起这些纸上谈兵的书生,更讨厌他们以监军的身份不懂装懂。他没好气地说:“我做督师12年,从死人堆里爬了几十个来回,还不知道怎么排兵布阵?你们这些书生,懂什么?”
在洪承畴看来,清军吃上顿没下顿,接连吃败仗,已无心恋战,哪还有心情和胆量跑到后方搞偷袭?清军主力部队处在明军视线之内,他们所有行动,都在明军掌控之中。这1年半,皇太极已经把家底都搬到松、锦一带,除非他会撒豆成兵的法术,否则根本不可能再征集足够的人马前来增援。
面对破败的战局,作为清军前线总指挥的多尔衮,陷入两难境地。济尔哈朗已回沈阳,前线出现任何情况,由他全权负责。
明军主动出击,清军打不赢,防不住。如果多尔衮据实上报,请求支援,会被八旗那些悍将耻笑。这么多年来,八旗军4次入关,攻城略地,可以说战不不胜,攻无不克。没骨气、没脾气的明军,在满人眼里,就是一团橡皮泥,他们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想捏成什么就捏成什么。
清军包围锦州1年多,耗费人力、财力无数,目的就是把明军引到松山决战。现在明军来到松山,这时多尔衮再对皇太极说,我们损失惨重,不是明军的对手,既有损他满州第一名将的声誉,还可能被判处胆怯畏战之罪。
半年前,多尔衮私自撤军、遣兵回家,并没有给清军造成什么实际损失,皇太极就把他折磨够戗,让他失了位子,交了银子,丢了面子。
如果他现在隐瞒前线真相,报喜不报忧,孤军迎战,最后10几万清军很可能横尸松山。作为前线总指挥,即使他能活着回到沈阳,长10个脑袋也不够皇太极砍的。
权衡利弊,多尔衮决定如实汇报前线情况,请求皇太极火速派兵增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