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皇太极对济尔哈朗败军、谎报军功、不回沈阳受审很生气,但他更清楚清军在松、锦前线的危急形势。因此,他对济尔哈朗的犯罪行为,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把他囚在沈阳,远不如放在前线作用大。
皇太极接到多尔衮发来的捷报,没发现明显的漏洞,心里颇感欣慰。但是,他没有被暂时的小胜冲昏头脑。因为他无法预测这一仗还能打多久,清军还有多少这样的好运气。
打仗,靠的是家底和实力,绝对不是靠运气。
清政府的家底有多厚,皇太极比任何人都清楚。连年的战争,致使清政府根本无暇发展经济,人口的激增、连年战争的消耗,已成清政府难以承受之重。这种供需矛盾,在以往入关抢掠战争中,表现得尚未突出,毕竟那种战争的给养能随时随地得到补充。
松锦战事进行将近一年,几万清军在战争中的巨大消耗,成为清政府后勤供应的苦难。难以为继的粮草、器械、马匹、火药等军需物质,无法支撑清军长年累月地打攻坚战、消耗战。
围攻锦州的决定,在清政府官员当中,有多数人是持反对意见的。因为打大凌河城时,尽管大获全胜,也仅仅得到了降官和人口。皇太极和亲王贝勒等高层领导,为取得这样的政绩高兴,但低级官员、士卒和蒙古人除了辛苦,什么好处都没有,白忙活一场。
锦州城能不能攻下,对低级官员和士卒来说,结果都一样。胜也白忙活,败也白忙活。胜败都是白忙活,仅靠职业操守、敬业精神还能维持多久?
皇太极想到祖大寿,10年前,他答应潜伏锦州,现在是他走到前台的时候了。但是,世上最难把握的就是人心,说过的话可以不算,爱过的国家可以再换。祖大寿当年的承诺,是城下之盟,现在他能不能兑现诺言,不好说,很难说。
有1/%的希望,就得做100%的努力。被拖入松锦战争泥潭的皇太极,有病乱投医,命人把祖大寿的义子祖泽润叫到大政殿,让他给祖大寿写封信,劝他兑现当初的承诺,献城投降。
松锦驻军,欲战不胜,欲退不甘,让皇太极很闹心。但他不知道,还有两个比他更闹心人。这两个人就是明国的崇祯皇帝和兵部尚书陈新甲。
崇祯皇帝不像皇太极那样,对前线形势了如执掌,能看出战报信息的真假。他了解前线情况,基本是开会听汇报、看文件,打听小道消息。
1641年6月25日,对前线战况心急如焚的崇祯皇帝,在中极殿与兵部尚书陈新甲等人再次开会,讨论松、锦问题。
同样的会,同样的人,自然就有同样的结果。举人出身的陈新甲,拿松、锦的烂摊子也没好办法。为了不让领导失望,请求暂时休会,容他与其他阁臣商量一下。
陈新甲对洪承畴此次出关,督师辽东,是抱有很大希望的。开始时,他满足洪承畴提出的一切条件,从各地调派13万军队移防辽东。为了保证出征大军的粮饷供应,还征天下关税20万两。
洪承畴出关后,按照他的原定计划,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大军从山海关一步步地向松、锦挪动,尽量避免与清军发生大规模、大范围的接触。
洪承畴这样做,就是抓住清军不能打持久战、消耗战的软肋,将其放在松、锦这块巨大的磨刀石上,欲战不能,欲退不甘,白白消耗粮饷,增其挫败感。
期间,在非常有把握的情况下,洪承畴派出小股部队,与清军玩猫捉老鼠的游戏,让强大的清军疲于奔命,有点老虎咬天无从下口的感觉。
巨大的投入和微无足道的战绩,让洪承畴的主管领导陈新甲心急火燎。辽东战事迟迟没有进展,国内农民军又从星火之微成为燎原之势。张献忠进入湖北,攻破襄阳;李自成攻破洛阳,诛杀了福王朱常洵。
对顺民有想法、对暴民没办法,习惯追究下属责任的剿匪总司令杨嗣昌,感觉实在无法向上级领导推委兵败的责任,畏罪自杀。
贪婪成性的满人,亏欠200多年的农民债主,均举起枪杆子与明王朝统治者对话。这时候,曾经威力无比巨大的合法伤害权力,在明政府统治者手里,远不如农妇手里的烧火棍。
明军的精锐部队,几乎全被洪承畴带到关外,兵部用兵捉襟见肘,根本抽调不出足够的兵力镇压造反的农民。按照洪承畴这种打法,跟清军周旋几年,任由农民军随意攻城略地,后果不堪设想。一旦日益强大的农民军兵临北京,天下姓不姓朱都难说。
陈新甲担心,他不能亲眼看到那个场面。奉行败一阵即斩一将、堕一城即杀一吏的崇祯大帝,哪有耐心让他活到那个时候!
权是干什么用的?就是用来合法伤害别人、合法保护自己的。陈新甲身为兵部尚书,思索再三,决定利用手里的权力,给洪承畴施加压力,让他与清军速战速决,然后回师镇压国内暴民。
当然,陈新甲要实现他的愿望,还得借助崇祯皇帝之手,迂回达到他的真实目的。
陈新甲、几个阁臣均认为,明政府根本没有实力两线作战,弄不好两线全失,江山难保。
讨论来讨论去,也没有一个可行的策略。最后陈新甲根据会议的内容,形成名为《十可忧十可议》的报告,呈报给崇祯皇帝,建议派兵部职方司郎中张若麒到松、锦前线搞调研,并履行监军之责。
崇祯皇帝批准了陈新甲的请求。
张若麒是什么人呢?
张若麒,字天石,山东胶州人。1631年国考三甲进士,初任保定府清苑县知县。1634年晋升为永平府卢龙县知县。1637年以考核最优,调任刑部任主事、兵部职方司主事。1638年升任兵部职方司郎中。
张若麒在兵部两年升三级,肯定离不开陈新甲的扶持和提携。张若麒确实深谙官场上的各种规则,会做人八面玲珑;会做事滴水不漏;会做官左右逢源。
陈新甲之所以派张若麒去,最大的原因是,张若麒是知他、懂他、能满足他需要的员工,而且不用提醒。
张若麒带着崇祯皇帝的信任、主管领导的嘱托,直奔松、锦前线。
陈新甲认为,张若麒到了前线,就应该向崇祯递交可以速战的报告。没曾想,张若麒一去没有任何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