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视驻防锦、松两城为不得不做的苦差事、玩忽职守的多尔衮相比,济尔哈朗的态度截然相反。
济尔哈朗对任何工作都非常严谨、认真。他接过松、锦前线指挥大权之后,发现在锦州、松山驻防的明军,有了很大的变化。多尔衮把清军的防地弄得像个漏勺,导致明军不再像以前那样死守不出,而是经常主动偷袭清军。
对于围城打援的苦差事,没有一个满洲人愿意干。但是,济尔哈朗知道,这就是工作,这就是皇太极的需要。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把苦差事办好。
济尔哈朗接任后,严格落实皇太极的指示,用一个多月的时间修补多尔衮留下的烂摊子,尽量不给明军任何可乘之机。
把防线漏洞补好之后,济尔哈朗命人加强锦州城外的巡逻,一是防止明军偷袭,二是防止宁远的明军把粮草运进锦州。同时,济尔哈朗把前线的情况,及时向沈阳汇报。
济尔哈朗的战况报告,也和多尔衮差不多,避重就轻,做数据、文字游戏,报喜不报忧。
譬如,对于发生在1640年12月20日清、明两军交战的情况,济尔哈朗在战报中是这样写的:
1640年12月20日夜,多铎率领1500名将士到锦州城西桑噶尔堡设伏时,发现4骑敌兵,多铎立即派先锋兵追击。敌人伏兵出击,多铎率兵追杀,一直追到塔山,斩敌86人,缴获20匹马。
确实有这么回事。但是,多铎的兵马中了明军的埋伏,不可能全身而退。在战报里,至于清军损失的数字,只字未提。
明军知道自己野战能力不如清军,在城外绝对不会和清军主力硬拼。在大批援军没有到来之前,他们在保证城池不失的前提下,与清军展开游击战,把清军拖疲拖垮,然后利用清军麻痹之机想办法把粮草、军需运进城去。
有一次,济尔哈朗率兵在锦州城南设伏,一直等到天亮,才发现有几名明军骑兵在附近徘徊。济尔哈朗命几名清军前去引诱,没曾想那几名明军非常警惕,看到清军之后打马便跑。
济尔哈朗见诱敌不成,只好下令撤消埋伏。清军刚刚离开埋伏地点,就看见大批明军纷纷向锦州城内撤退。
原来,就在同一天夜里同一地点,清、明两军都采取设置埋伏、诱敌深入的办法,准备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结果,明军发现清军人数在己方之上,便选择了撤退。
清军围城不退,让锦州的祖大寿、宁远的洪承畴不敢掉以轻心。
洪承畴逐渐看清了皇太极的棋路,便上奏朝廷,要求走马换将:用王廷臣取代刘肇基,白广恩取代左光先;马科、曹变蛟带队入关,准备随时支援前线;吴三桂、王廷臣、白广恩等人带兵在杏山、松山之间,与清兵周旋。
善于指挥集团军作战的洪承畴,觉得自己手里的兵马不足以对抗清军,又向崇祯皇帝提出,调宣府总兵王朴、大同总兵杨国柱、蓟辽总兵唐通带所部人马7万人,来关外支援,以防止清军随后的大举进攻。
崇祯皇帝批准了洪承畴的奏请,几处大军开始向锦州方向集结。
在济尔哈朗担任前线总指挥的3个月期间,大事没干,小事不断,与祖大寿玩了3个月猫捉老鼠的游戏。
3个月很快过去了。
1641年1月14日,济尔哈朗又把前线指挥权交给前来换防的多尔衮。
尽管济尔哈朗忠于职守,尽职尽责,但由于锦、松两地明军坚守待援,与清军打游击战,清军在锦州城外得势不得分。尽管每次他们都能把小股明军打得落花流水,却没有获得多少油水,更没有对明军造成有效的打击。
多尔衮接班后,继续实施围城打援的策略,他也没有好办法对付祖大寿,只能派兵在城外四处游弋,防止锦州城里的人出来,城外的人进去。
可以说,八旗军和蒙古军,从来没打过这样的郁闷仗。这一仗,已经进行9个月了,近年来所向披靡的满蒙联军,可以说毫无斩获。对于攻不得、打不着的明军,清军将士感到体乏心更累。
东北人非常重视过年与家人团聚。现在年关将至,围锦的清军将士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又无仗可打,天气还异常的寒冷,滴水成冰,冻得这些撇家舍业的男人们恶心、迷糊,难免怨气冲天牢骚满腹,哪还有心情与明军玩猫捉老鼠的游戏?
以前,哪怕几个明军出城,清军都会立刻对其展开围追堵截。现在,清军对小股明军出城已经麻木了,也懒得前去追击。因为追击的结果不外乎两个:一、把明军赶回城去;二、杀死几个明军。
不论哪种结果,对思乡心切、又不能回家过年的清军将士来说,没有任何改变。
多尔衮对将士的厌战情绪,非常理解。他担心在他担任前线总指挥期间,越来越严重的消极情绪,会影响清军的战斗力,或者引发兵变。
于是,他与豪格、阿巴泰、硕托、罗托、屯济、阿山、谭泰、叶克舒等人开会商量,提出两条建议:一、向后撤营30里,让明军有足够的空间,诱其大批人马出城;二、每旗指派1名章京,率领1个牛录的3名士兵,回沈阳探亲,借机调整身心、整顿盔甲,喂养马匹。
多尔衮之所以提出撤营30里,是因为他担心士兵回沈探亲,营中人手不够,避免明军夜间偷袭。但这话不能明说,只能说诱敌出战。
对战争已经厌倦至极的将士,对多尔衮这个亲民决定,当然不会反对。
于是,清军大营向后移动30里,将士们开始分批次回家探亲。第一批将士回家探亲期间,锦州的明军依然没有什么行动。即使有小股人马出城,也会被清军轻松赶回去。
于是,多尔衮决定,把回沈探亲的人数,从每牛录3人增至5人。
其实,这是洪承畴的劳军之计。他暗中命令祖大寿不断派小股人马骚扰清军,且每次必败,使清军的注意力逐渐松懈,然后趁清军撤出30里的空隙,派人把大批粮草运进锦州、杏山城中。
洪承畴,作为饱读诗书的传统文人、身经百战的儒帅、混迹官场多年的老官僚,在他接任蓟辽督师之后,就开始研究他前任失败的原因。
洪承畴的4个前任,都是因与满人作战战败而死。杨镐,萨尔浒大战之后被杀;袁应泰,辽沈大战兵败自杀;熊廷弼,广宁大战后传首九边;袁崇焕,千里驰援平台落狱,惨遭凌迟。
在洪承畴看来,杨镐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拿自己的短处与努尔哈赤的长处硬拼,分散兵力,合围比自己调整速度更快的努尔哈赤,结果被努尔哈赤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袁崇焕之所以在宁远对满人保持不败,是因为他利用满人长于野战而短于攻城,充分利用明军火炮的威力,固守城池,使满人在宁远没有占到丝毫便宜。
洪承畴结合杨镐失败的教训和袁崇焕成功的经验,制定了“稳固防守、循序渐进、相机而动”的作战方针,采取“建立饷道、步步为营、边战边进、解围锦州”的策略,力求与清军打一场持久战。
打仗,看似在比武力,其实更是比经济实力。以经济为基础,为经济而打。尽管明政府经济衰败,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经济实力远好于没有什么家底的清政府。清军虽然在野战上有一定的优势,毕竟综合国力微弱,人力物力经不起长时间的消耗,结果必然不战自退。
现在,洪承畴利用多尔衮的麻痹大意,往锦州、杏山城内运送了大量的粮草,足够守城明军食用几个月。这等于他的作战方针的基础被夯实,有资本与清军打一场马拉松式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