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好建议和馊主意
在清政府里,哪些人对攻打锦州、宁远最积极呢?当数那些汉人,尤其是从明国投降过来的汉官。
为什么这些人对攻打明国比满洲贵族、甚至比皇太极还有积极性呢?原因就是,这些人在特权至上的明政府里,一直被特权压制,一直得不到公正的待遇,一直活得没有尊严。
当这些人在另一个圈子里得到认可或者重用时,肯定会以仇恨的心理对待原来的圈子,要报复曾经让他们活得没有尊严的特权人,讨还本属于他们的公平。
张存仁就有这样的心理,他在讲究熟人政治的明政府里,活得很压抑。因此,他极力主张进攻北京,用暴力对付特权,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1640年5月31日,张存仁看出明军最大的薄弱环节,再次给皇太极打报告。
在报告中,张存仁建议:
看现在的形势,强攻锦州肯定是挨累不讨好的事情,对其实行长期围困才是代价最小、效果最佳的办法。但是,对我军将士来说,他们更愿意略地而不愿意攻城,因为略地会有立竿见影的好处,而攻城则是耗时长、风险高、代价大的苦差事。从我国长远发展大计着想,锦州不能不占。希望皇上能鼓舞三军士气,做好长期艰苦作战的思想准备。并且还要做好侦察、保密工作,密切监视明军的调动、部署情况,同时还要防止我军将士疏忽懈怠,离职逃亡。我确信,多则1年,少则数月,我军便有占领锦州的最佳契机。
兵法有云,不战而驱敌之兵才是上策。自古以来,攻城拔寨,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行为。守城之敌不战而降最好,这样既得人又得地。现在锦州人死守不降,大概是因为前些年我军在永平屠城,给他们的心里留下阴影。锦州、宁远城里一定会有些人,在不明真相的士卒、百姓中间,不断丑化、诋毁我们的形象,使我们的策反工作异常艰难。
祖大寿也是骑虎难下,战降两难。有人说他降而又叛,没有脸面再来投降,只能死守锦州。我比较了解祖大寿,他这个人,耳根子软,死要面子活受罪。一旦锦州成为第二个大凌河城,他还是会归降我们的。
祖大寿麾下的雇佣军,基本都是蒙古人。近年来,蒙古人不断地归顺我们,他不但不再完全信任蒙古人,还要时刻防范。这必将导致锦州守军内部矛盾重重。我们趁此机会,多派谍报人员,充分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或者制造一些矛盾,使锦州城里的蒙古人倒戈相向。到那时,我们再致书祖大寿,情词恳切地说明利害关系,他一定动心并前来投降。这是攻心之术、得人得地之策,希望皇上一定予以重视。
张存仁提交的围困锦州的报告,引起皇太极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坚定了他对锦州实行围城打援的作战策略。
清军在义州的异常活动,也引起北京方面的特别关注。崇祯皇帝接到前线各路官员分析不一的报告,也弄不清谁对谁错。
1641年6月2日,崇祯皇帝在平台召开会议,与群臣分析清军囤驻义州的真实动机。
在开会之前,崇祯皇帝走形式的惯例依然没改,他把亲笔写有“灭寇雪耻”的条幅让官员们传看,透露他要与清政府决战到底的想法。
群臣看到崇祯皇帝的条幅,就知道他已经给这次会议定了调子。这群只知官场潜规则、零规则、不知道战场诡规则、暗规则的官僚们,拿野蛮的满人毫无办法。抗清,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无解的方程。
崇祯皇帝要求大家畅所欲言,但是大多数大臣选择了沉默。在需要承担风险、责任的会议上,选择沉默,就是保身保职的明智选择。
大家都不敢贸然说话时,新提拔上来的礼部右侍郎蒋德璟似乎成竹在胸,出班奏道:“万岁御笔亲书的‘灭寇雪耻’4个字,墨透纸背,刚劲有力,乃书法中的极品。4字涵义更是深远,不但振奋人心,也是中兴之本。皇上给兵、户两部做出的各种指示,以及对边关各级督、抚官员的提醒告诫,可以说字字切中要害,句句周密严谨而又充满前瞻性、准确的预见性。遗憾的是,诸官并未把您的训导、指示精神落在实处。
“就拿练兵来说,您再三告诫各级官员,要按实战要求练兵,可是下面是怎么练的呢?不过是点点名,跑跑操,走走队列而已,最好的也就是拿刀枪比画比画,走走过场而已,全是花架子,样子活。
“我在研读《会典》后发现,太祖高皇帝对练兵制定了明确的制度,根据士兵对刀枪弓弩的熟练程度,立行赏罚,这是练兵之法。凡是卫所低级官员考核,都要比试枪法,以胜负决定升贬;有世袭资格的官员子弟,在就职之前,必须精通骑射,才准许其接班就职,这是练将之法。当时我军之所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就是因为平时严格练兵的结果。
“现在各地纷纷要求增兵加饷,这样的事,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难道我朝以前200百多年中,不需要兵马,到皇上这里才需要兵马?难道以前不需要加饷,到皇上这里才需要加饷?”
左右大臣听蒋德璟说这些,不由得在心里骂他傻冒。以前的军队里,上至元帅下到士卒,都以保家卫国为己任,以为国捐躯为使命,立功靠战绩,晋升靠军功。现在的军队呢?从上到下一起贪,大官大贪,小官小贪,无官不贪,功过领导说了算,升贬银子说了算。将官犹如吸血鬼,士卒怎能甘心为鬼效命?现在的军队和过去的军队,能有可比性吗?
书本皇帝朱由检对引经据典非常感兴趣,他听蒋德璟说得挺给力,不由自主地站来说:“我从来就没听说过!”
蒋德璟见皇上表扬他,更来劲了,再次坚持他的练兵主张。
“军就是兵,我国现在关内外兵力加在一起,有300万之众,足够用了;养军的屯田、钱、粮、盐数已无算,足以能自给自足,根本不用加饷。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把祖制拿出来,层层落到实处,就能退敌之兵,为中兴大计保驾护航!”
蒋德璟恢复明初卫所屯田养兵制度的主张,差一点儿把在场大臣笑喷了。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兵农合一、寓兵于民的屯田制度,早已成为老黄历。180多年无战事,养兵的屯田,早就成为将领、豪绅的私人田产,租给佃户收租子。卫所的士兵,也成了这些将领、豪绅的私人保镖、家奴和杂役,只会端茶倒水,不能舞刀弄枪。
崇祯皇帝敢动这些官僚的奶酪,把这些屯田转为国有,想造反的就不仅仅是农民了。
崇祯不可能想得这么细。蒋德璟的高调大论,让他感到很新鲜,或许能解时局之困,便催促蒋德璟接着说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