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一种情况的多种汇报(1 / 1)

济尔哈朗和多铎率兵驻扎义州,热火朝天地盖房子开荒种地,还经常派兵骚扰锦、宁城外,阻止城外明国农民耕种。

清军在义州筑城、驻兵、屯田,绝对不是为了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开发农业生产,而是修桩功,扎马步,为夺取锦州练下盘功夫。

清军在义州的举动,早就被明国锦、宁军、政负责人获知。但是,对于这个信息,每个人的分析能力不同,得出的判断自然也就不同。

辽东巡抚方一藻针对清军在义州筑城、屯田的行为,在给崇祯皇帝的报告中,是这样分析的:

东奴远离辽沈,到义州开荒种地,是他们黔驴技穷的表现,也是他们无奈之举。他们这样做,据我看来,有4大失算:

一、现在东奴全国缺粮,军队远驻义州,军需无法供给,军中已无隔夜之粮;

二、自东奴撤出关外之后,经常长途奔袭到锦、宁一带骚扰我军民。由于我方隐忍示弱,使之略有小胜,其便骄傲自满,得意忘形。他们忽略了由于长期劳师远征,导致将士身心疲惫,军队已无战斗力可言;

三、不懂农耕的东奴人根本不知道,义州土地荒芜多年,重新开垦出来,必定是石多草杂,根本不会有什么收成。他们要想靠那点儿薄地上的粮食与我打持久战,实乃痴心妄想;

四、八旗军也不是铁板一块,各旗之间矛盾重重。他们眼里只有利益没有原则,长期在一起劳作而不见利益,必然怨气滋生,彼此仇恨。

基于以上4点,我军经过几个月的调度部署,已经在锦、宁严阵以待,在锦、松两城之间布下天罗地网,专等东奴主动上门送死。我们群策群力,思想统一,开始时掩藏实力,小败几阵,使之麻痹大意,待其疏忽疲惫之时,我军一举逼近义州,围而歼之。这样,我们就能以最小的代价、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复失地。

方之藻这份关于清军屯垦义州的分析报告,既没有实地调查,也没有充分考证,完全是在办公室里主观臆想,或者是意**,唯一的作用就是给不了解锦、宁局势的崇祯皇帝吃一剂宽心丸。请皇帝放心,这里形势一片大好。

职业军人吴三贵,因其久驻辽东,对清政府、对满人还是非常了解的。他认为,皇太极命济尔哈朗、多铎率八旗两翼大军,在义州垦田种地,绝对不是为了今年多收三五斗,而是意在囤积粮草,养精蓄锐,为进攻锦州做补给方面的贮备。

如果明军对清军在义州修城、屯种的行为视而不见,漠然处之,必将导致明军由主动变被动。

洪承畴听完辽东将领汇报完工作之后,再结合清军近来部署情况分析,就没有以前那么乐观了。他现在面对的对手,绝对不是散沙般的乌和之众,而是一支训练有素、战术素养高、单兵作战极强的正规部队。

洪承畴也认为清军在锦州、义州之间修城筑墙、耕田种地,就是为了和锦、宁的明军打持久战、消耗战。因此,他向明政府兵部提出:现在看来,仅仅靠坚守城池是无法对付东奴大军的。我们必须以守、战两条腿走路,这样才能守得住重兵包围之城,与悍敌打有把握之仗。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我们的防守必须建立在主动出击的基础上,决不能被动挨打;在做好主动出击的同时,还要做好牢固的防守,在防守中反击。

洪承畴向兵部负责人提出他在锦、宁的战略部署:

一、宁远总兵吴三桂、都督佥事刘肇基率领10000人马,在松山、杏山之间驻防;

二、他率领15400人马驻防前屯、中后所之间;

三、把蓟州16000名驻军分布在中协四路、东协建昌营、冷口,西协墙子岭之界;

四、山海关、永平抚臣朱国栋镇守山海关的关门;

五、山海关总兵马科率本部人马驻守中前所。

兵部接到洪承畴关于锦、宁局势分析及兵力部署报告之后,对洪承畴的分析和安排比较满意,认为他的报告“预见准确、战守双筹,内外兼顾,切中机宜”,略作修改后转呈崇祯皇帝批示。

兵部对洪承畴的报告修改意见如下:

一、建议辽东巡抚指挥所应设在宁远,而不应该移驻塔山。理由是:塔山地势低,四面高,容易为敌人攻占。一旦清军占领高桥,就能切断塔山与松、锦两城的联系;一旦清军占领连山,就能切断宁远与塔山的联系。所以,辽东巡抚的指挥所应设在宁远,以防万一。

二、为了安全起见,建议洪承畴的行辕大营暂时设在前屯,不应设在中后所。

三、关于洪承畴提出的调喜峰口和董家口守军到关外,通州守军调驻喜峰口和董家口的建议,兵部认为,目前清兵没有西进迹象,没有必要调防。

四、对于洪承畴最担心的军队供给问题,兵部给出的解释是,因为锦州道路不畅,樵采不通;当地兵、民、满洲难民杂居,仓中米豆储备不足;出关明军人数众多,关外粮草一时很难送达。

崇祯皇帝同意并批准了洪承畴关于锦、宁局势分析及兵力部署报告,也批准了兵部提出的补充修改意见。他还责令户部立即下令,将天津米豆运往前线,并特别指示宁远负责军队后勤保障的有关部门,一定要开动脑筋,想尽办法,没有任何借口地保证军队粮饷供应,为打大战、打恶战、打持久战做好充分的准备。

明政府动用一切力量向锦州、宁远方向调动兵马、输送粮草时,皇太极也没闲着,也为筹集粮草挖空心思。他更清楚,打仗,打的就是粮草。

这么多年,清政府和国民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抢掠上,视耕田种地是最没有出息、最没有本事的人不得不做的事。

现在粮食的多少决定战争能打多久,关系到10几万大军的生死存亡。大清官场上的人幡然醒悟,他们从不珍惜的粮食竟然如此重要。

清政府没有余粮,怎么办?皇太极想到了友邦朝鲜。

皇太极给朝鲜领导人写了一封信,派户部参政硕詹、官员洪尼喀送去,命朝鲜当局派遣5000水师,押运10000包米,限1640年6月14日之前必须运达大、小凌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