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皇太极为了获得战场先机,紧锣密鼓地布置时,明政府当局却对辽东局势持乐观态度。
明政府得知皇太极为攻打锦州进行紧张筹备的消息,崇祯皇帝立即给兵部下指示,要求兵部对清军兵力部署情况进行侦察,不得有任何懈怠。
随后,崇祯皇帝再次对兵部做出指示,要求负责辽东地区防务的总督、巡抚等相关负责人,在规定的期限内,秘密制订布兵策略,并报送他审阅。
洪承畴一直在西北担任军政要职,对辽东局势和清政府的意图并不是十分了解。他认为,清军在关内抢掠5个月,刚刚撤出关内,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再对锦、宁出兵。最直接的例证就是,皇太极已经非常有诚意地致书明政府,主动提出两国休战议和。
洪承踌对崇祯皇帝说:“清政府多次明里暗里地向我政府请求议和,证明他们只能小打小闹,成不了大气候。如果今后他们不进入西协,老老实实地在他们的属地趴着,我们就施舍点儿东西给他们;否则,他们就是自讨苦吃,我们将对其剿杀到底。”
洪承畴说的西协,是指什么呢?
明朝大将戚继光镇守蓟州时,为了便于管理,责任到人,把居庸关至山海关的长城防线分成12路,每路派1名参将把守;接连的4路算一协,共分为西协、中协和东协,每协由副总兵负责。东协总部设在建昌营,辖山海关、石门、台头、燕河4路;中协驻三屯营,辖太平、喜峰、松棚、马兰4路;西协驻石匣营,辖墙子岭、曹家、古北、石塘4路。
洪承畴把满人看成了为吃饱饭而造反的农民,觉得清政府不过是一只小苍蝇,绝对可以一巴掌拍死。如何处置清政府及其武装,主动权掌握在明政府手里。至于如何处置,那要看清政府的表现。
作为混迹军界多年的老油条,洪承畴在接任蓟辽总督之后,他深知锦、宁驻军指挥系统混乱。“谁是谁的人”,远在国家利益之上。因此,洪承畴借用崇祯皇帝赋予他的权力,一点一点地理顺锦、宁的指挥系统。他可不想到那里当有名无实的总督。
明政府针对辽东局势,也召集一批人商议对策。
祖大寿自告奋勇,主动要求带5万人马迎战,阻止清军不断前来骚扰,但是兵部觉得明军与清军进行野战,胜算不大,没有批准,而是准备让身经百战的洪承畴带3万人马到山海关,相机行事。
明政府的官员们,对派洪承畴直接上前线这件事,也是意见不一。有人说,洪承畴乃国之重臣,而且是一个文官,适合在山海关负责指挥作战;有人说他适合在前屯作调度;有人说国家已经为他筹集够粮饷,准备好精兵,如果不派他到前线试一试,怎么知道他行不行呢?
崇祯皇帝新任命的兵部一把手陈新甲,是一个左倾冒险主义者,他对锦、宁局势的判断非常乐观,主张不能拿清军当礼拜天过,应该与其速战速决。原因很简单,国内农民军此起彼伏,明政府已经疲于应付。如果将国家精兵摆在边关,囤而不战,不但不能根除满人的祸患,还无故消耗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
因此,陈新甲建议洪承畴立刻带10几万人马,在最短的时间内,倾一国之力将皇太极政权铲除,以绝后患,然后迅速撤回关内,围剿各地层出不穷的“匪患”。这样做的好处就是高效、低碳,省钱办大事。
洪承畴梳理完辽东军务后发现,皇太极领导的清政府,与那些农民军不可同日而语,他们拥有身经百战的指挥将领、训练有素的铁骑之师,还有技术先进的炮队,根本不像他以前想像的那么简单。
打赢这样的对手,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他和祖大寿都不赞成速战。
在他考察完北京的东北重镇蓟州、永平时发现,那里满汉混居,情况非常复杂,便调总兵白广恩驻兵蓟州、曹变蛟驻兵丰润,大同总兵王朴驻兵永平南关,以防万一。
皇太极不断派兵抢掠锦、宁,让崇祯皇帝不得不逼着洪承畴尽快到任。1639年11月,洪承畴出山海关,达到中前所,也就是现在辽宁省绥中县西南的前所。在这里,他诛杀了一个贪污钱粮的千总,并提拔了刘肇基、吴三贵等一批有真本事、干实事的将领。
崇祯皇帝自然要给洪承畴的面子,立即任命吴三桂为辽东总兵,团练宁远兵马;任刘肇基署理都督佥事。这些懂业务的将官上任之后,使关外防务获得实质性的提升。
洪承畴在山海关外所有活动,均被清军的谍报人员侦知。皇太极和洪承畴就像两个对弈的高手,都盯着锦、宁这个大棋盘。洪承畴不动声色地布局遣子,把后盘扎得结结实实,让皇太极觉得自己遇到了真正的对手。
1940年2月3日,皇太极就迫不及待地派出翁阿岱、多济里等人,到锦州的明、清边界戍防。
都察院汉官参政祖可法、张存仁等人见皇太极准备对明政府宣战,经过商议,联名上了一道奏章,对“进取”大计作了详细的阐述,并提出3条建议。建议如下:
一、直接发兵攻取北京,摧毁明政府的政治中心。只要清军占领北京,活捉朱由检,明政府的其他地方不攻而降,不战而得。
二、派兵攻占明国与清国交界处的重要关口,扼住明朝的喉咙,割据河北,再徐图蚕食明朝国土。
三、攻占明国东北门户锦州、宁远,砍断明国这棵枯树的主要枝干,这棵枯树便可不伐自倒。
祖可法、张存仁的报告摆在皇太极的龙书案上,皇太极翻来覆去地看了好多遍。这3个选择,看起来都不错,但都不是十全十美。
皇太极不想占领北京,因为他确信仅凭他手下那点儿人,根本无法统治数量庞大的汉人。清政府取代明政府主宰天下,那是必须的、一定的,但绝对不是现在。
况且,洪承畴已经在山海关外排兵布阵、厉兵秣马,把一只手掐在辽沈的喉咙上。清兵贸然攻打北京,恐怕就没有第一次入关那么幸运了。
明国与清国交界处的重要关口,除锦州、宁远和山海关像回事儿外,其他地方也不过是个摆设。清军4次顺利地出入,已经足以证明,因此占与不占,一不重要二没必要。
锦州,还是锦州,不解锦州这道难题,清军以后多少次入关,也是多少次免费观光旅游,虽然能获得一些财物,但解决不了实质性的问题。
掠明朝腹地千里容易,攻锦州一城困难。现在,锦州城下又多了一个比袁崇焕似乎更强硬的对手,皇太极想回避锦州都难。
下令打锦州很容易,但是打不下来怎么办?清军现在最大的困难,不是军队的战斗力,而是军队的给养。10几万大军的吃饭问题,绝对是个大问题。打持久战、消耗战,打的就是粮食和器械。而这,恰恰是清军的短板。
袁崇焕在世时,就是抓住了满人这块短板,制定了利用坚城、重炮,战为奇、守为正的作战方针,迫使清军两次舍长取短,无功而返。
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绝。袁崇焕虽死,但他对满人作战的指导方针,却被锦、宁守军继承下来。10几年来,明军就凭这一招,让马快刀利的满人对锦州无可奈何。
洪承畴频繁地更换关外各驻地的将领,日夜不停地操练人马,把关外防务搞得结结实实。这让犹豫不定的皇太极下决心选择与明军打持久战,他要利用打大凌河城的成功经验,对锦州实行围城打援、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
具体办法是,皇太极把兵马屯住广宁一带,逼临明朝的东北门户锦州、宁远,经常派兵骚扰锦州、宁远,使之无法耕种,军需难以供给,最后被迫放弃。
可以用一个字概括皇太极的用兵策略,那就是“挤”。清军要一步一步地把明军挤出锦州、挤出宁远,挤出山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