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零售兼批发的套子店(1 / 1)

朝鲜当局如此羞辱各家贝勒的代表,激起满、蒙诸贝勒的极大愤慨。他们纷纷向皇太极提出,立刻向朝鲜派兵,用武力让李倧心服口服,永远臣服。

看到李倧的信,皇太极当然非常生气。但是,他更在意的是他称帝大事。为了称帝,他苦心经营了10年。在内,他挖空心思、不惜血本地囚禁阿敏、害死莽古尔泰和德格类,制服代善,完成集权;对外,三征喀哈尔,两次入关,使关外一统。现在,好不容易获得天赐玉玺的机会,即将实现荣登九五宝座的梦想,他岂能错过?

改汗称帝,没有朝鲜政府的承认,只能是一种遗憾。如果他立即对朝鲜用兵,中间发生什么差错,不得而知。现在,对皇太极来说,最重要的事,就是迅速、平稳、顺利地举办称帝大典,其他事情,都可以放下。

当然,皇太极不可能把他的真实想法说出来。他对诸贝勒说:“现在的我们,与当初社会身份不同。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做到有理有据才行。我建议大家等一等,再给李倧一个立功赎罪的机会。我决定给李倧写一封信,讲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并要他把一个儿子和亲信大臣送到沈阳为人质,以表示对我后金改制的诚意和支持。如果他敢拒绝,我们再兴兵。那时,我们不但理直,而且气壮!”

1636年5月,皇太极花10多万两银子,举办了盛大的登基典礼,并宣布改国号为清,改元崇德。

出于礼节,朝鲜政府派来使臣参加了皇太极称帝的典礼。使臣罗德宽和李廓,是以独立国家代表身份参加的,他们对皇太极不参拜,不行大礼。这更激怒了皇太极和满、蒙诸贝勒。

李倧敢和皇太极翻脸,完全是因为得到了明政府的支持。1636年10月,明政府派监军黄孙茂来到朝鲜,视察防务,与朝鲜共同制定防御清政府的战略。李倧知道惹恼皇太极的后果,又不甘心受其奴役,于是一再请求明政府迅速派兵保护朝鲜。

黄孙茂心里非常清楚,明政府现在里忧外患,自身难保,哪有能力照顾朝鲜?于是,他只能运用外交辞令,说些冠冕堂皇但毫无用处的话,安慰李倧。

明政府说大话不办事,把李倧彻底闷在热锅里。

皇太极当上皇帝,把两红旗的人提上来、贬下去,把内部不安全隐患降到最低限度后,才决定对朝鲜用兵。

皇太极对朝鲜用兵,有两层意义。

一、李倧位居大清后方,把明政府羸弱的细腿当作擎天柱,不知天高地厚地对大清政府采取不合作、不支持的态度,明里暗里搞小动作。如果允许李倧与明政府勾勾搭搭,日后必成大清国屁股上的跳蚤,虽无大害,但会奇痒,妨碍大清人专心对付明政府。如果蒙古各部落纷纷效仿,大清国将永无宁日。

皇太极决定,这次一定要对朝鲜施以重拳,将其一次KO,强迫他们接受由“兄弟”到“君臣”的角色转变,把朝鲜政府内部主战派连根拔除,以绝后患。

二、虽然诸贝勒发重誓支持他称帝,但在他们头脑里,依然保持着不可忽视的“八王共议国政”的思维惯性,根本没有弄清“汗王”与“帝王”的实质性区别。他们在做官、做人、做事上经常看不清形势,找不准位置,忘记了自己到底为谁工作。

对于大清官场上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不是整治一两个人就可以解决的,而是要利用一个事件,运用恩威并施的手法,大面积地整治,才能让他们意识到,时代不同,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也应该不同,否则后果很严重。

皇太极准备利用这次征讨朝鲜的机会,彻底整治一下大清官场上的歪风邪气。

1636年11月初,皇太极召开贝勒、大臣扩大会议,商议征讨朝鲜有关事宜,并做出相应安排。同时,在会上,皇太极还特别强调了作战纪律。

皇太极说:“现在,我们是天授神权的大清国主人,代表上天讨伐忤逆,拯救苍生。因此,我们每一个人,不论多高爵位,都要从自身做起,严格遵守每一条作战纪律。此次出兵朝鲜,凡是私携无甲之人冒名顶替从军;纵士兵私娶降民妇女;不听从军令擅自行动;私匿缴获战利品;战斗中畏缩不前致使士兵受伤等,一旦查出,严惩不贷!”

皇太极虽然这么强调,但他心里很清楚,他手下这些掌握着巨大权力的诸王贝勒,根本不会把他的话当回事儿,更不会把军法、纪律放在心上,体现在行动上。一旦到了战场上,他们掠杀成性、贪得无厌的毛病就会暴露得一览无余。

于是,皇太极派出心腹,随军秘密调查、监视这些亲王、贝勒、大臣,将他们在朝鲜战场上所有违法乱纪行为,一一记录在案。

1636年12月27日,诸蒙古贝勒带兵抵达沈阳。皇太极命济尔哈朗留守,阿济格驻牛庄备边;阿巴泰驻海城,领导边民防敌。

28日,皇太极率领代善、多尔衮、多铎、岳托、豪格、杜度等人,从沈阳出发。同时,他命令多尔衮、豪格分兵经宽甸入长山口;派遣马福塔、劳萨率300老兵,化装成商人,秘密潜入朝鲜国都做内应。

李倧与大清当局决裂后,他对皇太极率兵入侵,早有准备。惟独让他没有预料到的是,一直支持他与皇太极翻脸的明政府,事到临头,却成了伸长脖子的看客。

尽管朝鲜政府为防止清军入侵,做了多方面的准备,但国力毕竟有限,将帅指挥能力有限,根本不可能是以战争为生的满洲人的对手。

皇太极指挥得当,布置有方,在清军过江后,5天之内,以破竹之势,接连攻占义州、郭山城、定州和平壤。

1637年1月25日,清兵占领朝鲜王京汉城,李倧退到南汉山城。

皇太极率兵驻扎南汉山城下,截杀朝鲜各路援军。朝鲜援兵几次来救,结果全被清军击败。

朝鲜援兵已绝。李倧和他的部分大臣蜷缩在孤城里,智穷兵竭,无计可施。城外的皇太极,连连向李倧施加压力,命他出城无条件投降。

李倧见自己的军队悉数溃败,谁也指望不上时,为了保命,他不得不举白旗投降。

胜者为王败者贼。皇太极见李倧愿意投降,又附加了5条投降条件:

一、与明政府断绝一切关系;一切官方行文中,不再有明国年号;交出并废除明政府颁发给朝鲜政府、个人的所有诰命册印;

二、承认并接受大清国为正统,每年三大节及重大红丧喜事,均要行贡献礼。所有来往礼节,都要按照以前对待明政府的规格办理;

三、每年向清政府进贡一次,其品种及数目按清政府开出的单据供奉,一项都不能少;

四、把李倧的长子、次子以及重要权臣的子弟,送到沈阳为人质,常驻沈阳;

五、交出主战派大臣,由清政府处置。

这5条苛刻的条件,让李倧无法接受。他很清楚,一旦他代表朝鲜政府接受这些耻辱的条件,将陷朝鲜人于万劫不复之地,水深火热之中。所以,他在城中犹豫不决,难以表态。

皇太极为了继续给李倧施加压力,派兵攻占了江华岛,俘虏了李倧的王妃、儿子和部分亲信大臣。皇太极命人把这些人带到南汉山城外的清军大营,妥善安置,并把这个消息通报给李倧。

李倧为了保住自己、家人的性命,保住他在朝鲜的地位,不再考虑接受5项耻辱条件的后果,下令将士放下武器,走出南汉山城,到清军大营投降。

皇太极在汉江东岸三田渡筑坛,架设黄幄,举行隆重的受降仪式,两国正式定盟。至此,确定清政府与李氏朝鲜为君臣关系。

清军历时两个月的入朝战争,到此结束。

1637年2月25日,皇太极把从江华岛缴获的财物、牲畜、人口赏给诸将。

2月27日,皇太极命令多尔衮、杜度押送缴获物资先行,又命硕托、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率兵,驾驶朝鲜提供的50艘战船,前去攻打皮岛。

一切布置妥当之后,皇太极下令班师。李倧率群臣出王京10里跪送。

皇太极在两个月的入朝作战期间,对亲王、贝勒、大臣在朝鲜战场上的违法乱纪行为,一直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似乎默许他们像以往在战场上一样,肆意抢掠,滥杀无辜。

朝鲜政府投降,战斗结束,皇太极突然又强调起纪律。他对多尔衮等人严厉地说道:“朝鲜已经是我大清国的臣属,朝鲜的子民也就是大清国的子民。你等应该严格约束士卒,不允许他们抢掠降民,违者一定要严惩重办,对其领导,也要追究连带责任。”

多尔衮等人,不知道皇太极为什么突然强调起纪律。众人私下以为,这不过是皇太极做做样子,走走形式,是做给朝鲜人看的。

大军到了义州,皇太极又找到多尔衮,很不客气地说:“朝鲜虽然投降,但我们行军中,不能麻痹大意。我看各位将领普遍不在作战状态,精神懈怠,这是非常危险的,要严加管束,不得松懈。”

其实,诸贝勒根本不知道,在皇太极手里,已经掌握了他们在朝鲜战场上的违纪证据。此时,皇太极一再强调纪律,就是为了回到沈阳后整治诸贝勒的行动打铺垫。

3月21日,朝鲜把主战派的代表人物洪翼汉、尹集和吴济达,解送到沈阳,交皇太极处理。

皇太极自然恨透了这些倡议李倧支持明政府的人。3月30日,皇太极便以破坏盟约、挑起战争等罪名,把洪翼汉、尹集和吴济达杀掉。

看来,一个人在官场上,即使为集体利益着想,也不能要求领导做他不想做、无力做之事,否则,就会成为替死鬼,或者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