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语言情商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方法对了,孩子并不抵触批评(1 / 1)

小时候,父母批评你时,你是不是心里不认同,觉得他们唠叨起来好烦?如今已为父母的我们发现,自己的孩子也不愿接受任何的指责和批评,一挨骂就滋生消极情绪,出现反抗心理,仿佛历史在重演。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批评教育犯错的孩子,这无可厚非,但重点是,怎样批评孩子才有效。

01 用身体接触与孩子建立情感链接

有一天,我送涵涵去上学,在公交站牌那里看到一对母女等公交车。小女孩儿说要捡地上的树叶玩,妈妈说很脏,不可以捡。小女孩儿不听,弯腰去捡,妈妈很生气,转身就走开了。小女孩儿跑着追过去,妈妈一边使劲推开扑过来的孩子,一边嚷着:“你走,管不了你,我不要你了!”小女孩儿边哭边追。

从那个小女孩儿的哭喊声里,我听出了一股深深的恐惧感——她是真怕妈妈不要自己啊,可那位妈妈却坚持走了很远才停下来。

也许孩子要捡的树叶真的很脏,也许孩子在马路边捡树叶的行为真的很危险,妈妈应该批评她,但却不应该离开她、推开她,给她带来恐惧感。任何时候,妈妈都不要忘记,用身体接触和孩子建立情感链接。

比如妈妈可以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并握着孩子的小手或搭着孩子的肩膀,告诉她:“宝贝,这个地方的树叶被很多人踩过,不干净,并且在马路边捡树叶很危险,所以你不可以捡着玩!”

这种温柔而坚定的沟通方式能让孩子感觉到,妈妈只是在批评我、教育我,而并非不要我、不爱我了。如此一来,孩子就不会那么恐惧,更容易从心里接受你的责备和批评了。

02 注意你的语气和语调

对于人际沟通,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我们与人交流时,55%要靠肢体语言和脸部表情,38%要靠语调和说话方式,而只有7%是靠言语本身。

所以,当父母批评孩子时,就算说得再对,如果话语伴随着面目狰狞和歇斯底里脱口而出,就已经激起了孩子的防卫甚至逆反心理。

当然,发怒是人之常情,不是说“熊孩子”再怎么惹毛我们都不能发火,而是说,如果我们真想通过批评帮助孩子进步,最好别在气头上进行。当感觉自己被气炸、搞疯的时候,我们可以按下暂停键,等情绪有所缓和再去沟通。

要记住,我们进行批评教育的目的,不是打击孩子使其心灰意冷、垂头丧气,也不是受到孩子的伤害要以牙还牙,而是要帮助孩子认识错误、纠正坏习惯。所以,就算是批评,也请尽量“温和而坚定”。

记得上心理学课时,一位妈妈问老师:“我家宝宝二十二个月,每次我一批评他,他就会拿东西狠狠地砸自己的头或者打自己的脸,我该怎么办呢?”

通过进一步沟通得知,这位妈妈和老公的感情不太好,吵架、哭闹是常事,长期自怨自艾,背地里流泪,埋怨自己不够强大,甚至用暴饮暴食或不吃不喝来虐待自己。所以,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她的批评声中总会带着抱怨的语气,比如“你这孩子真是太不听话了,再这样下去,妈妈可怎么办啊!”

日积月累,孩子内心就会积压很多负面的情绪,甚至会觉得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惹得妈妈那么伤心与失望。在得不到正确疏导的情况下,孩子最容易模仿养育者(妈妈)的行为,通过看似自残的方式将坏情绪宣泄出来。

孩子是最敏感的,所以,夫妻关系有问题的,先把夫妻问题处理好,有话好好说。要知道,夫妻长久的争吵,不光影响你们的感情,更会伤害孩子那颗弱小而又易碎的心啊!

03 切记对事不对人

经常听到很多家长批评孩子说“你可真够懒的,自己的玩具都不收拾”“你怎么这么笨啊”……

其实,你不喜欢的不是孩子这个人,而是他“不收拾玩具”这一行为。可为什么你的责备却成了针对他这个人的呢?如果你因为粗心把文件搞错了,老板说你笨,你心里会舒服吗?

既然批评的目的不是发泄,而是为了改进,那我们为什么不采取对方容易接受的方式呢?比如“你这个蠢货”和“你这个行为恐怕不是很明智”,这两种批评方式,相信大家更容易接受后者。

因为前者否定的是一个人的人格,极易引起被批评者的不适感而直接想要反击;后者仅仅是批评了一个具体行为,会督促被批评者审视自己的问题,进而扩大到审视自己的行为习惯。

我们可以坚定地告诉孩子:“你不收拾好玩具,我们可就没办法出门玩儿了。”家长在说的时候要尽量用温和的语气表达出不收拾玩具的结果,否则就会变成威胁与恐吓了,那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04 正面鼓励比批评更有效

有一次,涵涵幼儿园开家长沟通会,老师跟我说:“涵涵最近的表现有点不尽人意,不太懂礼貌,见了老师不爱打招呼,上课回答问题也不积极。”

刚好前几天涵涵爸提到过,早上送涵涵上幼儿园,有几次她说了三遍“老师好”,都没有得到老师的回应。我猜,可能涵涵像我小时候一样说话声音小,老师没有听见。

回到家后,爸爸问老师都说了啥。我见涵涵也歪着脑袋,等着听我讲,就趁机开启“戏精妈妈”模式,满脸自豪地说:“老师当然是表扬咱们涵涵了呀!老师说,涵涵见了每位老师都会主动打招呼,如果下次声音再大点儿,就更棒了!”

涵涵爸看出我在“演戏”,就配合着问:“还有吗?”我继续夸道:“老师还说,涵涵上课时经常积极回答问题,要是下次能把手举得高高的,就更好了。”

一段时间过后,涵涵真的有所改变了:跟老师打招呼的声音明显大了,上课也很积极地举手回答问题,更开朗、更自信了。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是不大容易的。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及时有效的好话,对于孩子改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不妨以正面激励为主,即使犯了错,也可以先肯定他们值得表扬的优点,再提出需要改进的缺点。

05 把自尊留给孩子

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有一句名言:“父母越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父母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他们无地自容,他们越会觉得自己的名誉已受到损害,维护自己名誉的意识也就越淡薄。”

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破罐子破摔”吗?人生最糟糕的状态,莫过如此。所以,我们要懂得“往孩子脸上贴金”,而不是打破他的“罐子”。毕竟,再小的孩子也是有自尊的,都值得被大人尊重。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最强。

有一次,我和小区里几个妈妈相约带着孩子一起吃饭。有一个小女孩比较活泼,在餐厅里跑来跑去,妈妈好声好气地反复叮嘱,却全然不管用。妈妈觉得很没面子,直接当众发飙了。小女孩吓哭了,妈妈用手指着孩子的脸,厉声斥责:“不许哭,在外面不能乱跑,你不知道吗?”

这位妈妈的做法基本上毫无效果可言,不仅没有维护好家长的面子,还会和孩子之间形成距离和怨恨。这种批评方式不是缺乏爱,而是缺乏尊重;不是缺乏才智,而是缺乏情商。

其实,这个场景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总是有父母不管不顾周围人的目光,经常在人前教子,觉得这样做孩子的记忆才深刻,才能长记性。殊不知,这种完全不顾及孩子颜面的做法,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甚至给孩子留下一辈子的阴影。

如果孩子的确做得不好,我们也要给他一个台阶下。比如那位妈妈完全可以把娃抱到卫生间或餐厅外面,心平气和地告诉她,餐厅有很多桌椅,追逐打闹很容易碰到而受伤;如果撞到端着饭菜和热水的服务员,也是很危险的。

你觉得孩子丢了你的面子,而你却践踏了孩子的尊严。千万别这么做!

批评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应该是一门艺术,一种智慧。为人父母,针对孩子的过失进行教育时,可参照明代思想家吕坤的“育子七不责”。这些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经验与智慧,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对众不责: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孩子,要在众人面前给孩子以尊严。

愧悔不责:如果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后悔了,大人就不要责备孩子了。

暮夜不责:晚上睡觉前不要责备孩子,此时责备他,孩子带着沮丧失落的情绪上床,要么夜不成寐,要么噩梦连连。

饮食不责:正吃饭的时候不要责备孩子,这个时候责备孩子,很容易导致孩子脾胃虚弱。

欢庆不责:孩子特别高兴的时候不要责备他。人高兴时,经脉处于畅通的状态,如果孩子忽然被责备,经脉就会立马憋住,对孩子的身体伤害很大。

悲忧不责:孩子哭的时候不要责备他。

疾病不责:孩子生病的时候不要责备他。生病是人最脆弱的时候,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温暖,这比任何药物都有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