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妈妈天生就爱操心,是无所不能的“超级妈妈”,孩子的大事小事都喜欢亲力亲为,大包大揽,以至于每天累得喘不过气来,一边埋怨着老公的“不作为”,一边继续着自己的“为母则强”。可是,这样做真的好吗?
01
一个初中同学得知我在学心理学,便来咨询困扰了她多年的问题:她从小就教育儿子要勇敢、流血不流泪,可儿子却没能如她所愿,变得胆小敏感又自卑,寡言少语。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我这个女同学在上学时就是女汉子型的,结婚后更加强势,家里大小事都由她做主。用她的话说:“我也不想霸道,可我老公唯唯诺诺,没有主见,担不起事儿啊。”儿子出生后,她特别不希望儿子像老公一样,缺乏男子汉气概,谁知道怕什么来什么,儿子活成了她最不想看到的样子。
因为我跟她老公是高中同学,所以偶尔同学聚会时会聊上几句。几杯酒下肚之后,她老公总会很无奈地说道:“她控制欲太强了,嘴巴又厉害,特别喜欢在家里说一不二,我做什么她都不满意,那就让她管家好了,省得落埋怨。”
他们的儿子从小就生活在“女强男弱”的家庭氛围中,妈妈说话更具权威性,爸爸处于依附地位,这直接导致儿子同样不重视爸爸,并想当然地认为所有男性和爸爸一样,在家里是没有地位的。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研究发现,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即吃饱穿暖)后,心里最大的渴望是爱与归属感。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与爸妈联结的归属感。
孩子的这种联结往往会通过和父母做同样的事情来实现,于是,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父母的行为。当父母中的一方排斥另一方时,孩子的心里就像自己内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必然会对身心产生不良的影响。
比如当妈妈嫌弃爸爸的性格软弱时,孩子表面上会听妈妈的,因为他要与妈妈保持这种联结。可能连孩子自己都不知道,在他的潜意识里会越来越像爸爸,因为他同样需要和爸爸建立联结。
因此,只要父母双方各司其职,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然会形成性别角色认同,而不是靠某一方一味地强调。
02
涵涵三岁之前,涵涵爸因为工作的原因几乎没在我们身边陪着。在养育孩子方面,他肯定没什么经验。
记得涵涵爸刚回到西安那会儿,他一个人领着涵涵出去,我都不太放心。我总是在想:过马路时,他会不会牵着宝宝的手呢?会不会按时给宝宝喝水呢?特别是前段时间,他因为给涵涵穿错衣服,导致孩子生病,我对他就更不放心了。
后来,我才意识到,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如果我像老母鸡似的把涵涵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她就会越来越黏我,更加害怕跟我分离。相反,当我逐渐放手,把她交给爸爸带,我发现,之前从不主动要求爸爸抱的她,竟然开始在爸爸的怀里撒娇了。因为有了爸爸的陪伴,涵涵变得胆大自信了,涵涵爸也越来越懂得如何与小孩子相处了。
03
强势的妈妈会给爸爸带来极大的压力,同时也会给孩子带来不利的影响,反而是懂得示弱、懂得放手的妈妈,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帮助。所以,在适当的时候学会示弱,是每一位妈妈的必修课。
(1)巧妙提问多启发
当我们跟孩子一起走路或者一起读绘本时,如果孩子提出问题,我们不要急着回答,可以鼓励孩子先自己思考下。这对于孩子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都是极为有益的。
通常,孩子三岁之前的问题以“是什么”为主,这时候的宝宝因为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妈妈可以多回答。孩子三岁之后,语言表达能力强了,提出的问题也会深奥复杂一些,比如小猫为什么会长胡子?兔子的耳朵为什么特别长?狗狗为什么要嗅来嗅去……妈妈不妨耐心等待下,问问孩子是怎么想的。
如果遇到我们不知道的问题,不要随便回答敷衍过去,可以拿出《十万个为什么》,或者带孩子去书店、图书馆一起查资料,教孩子如何自己找答案。
(2)鼓励孩子多动手
孩子小的时候喜欢说“我来帮你吧”,当你叠被子、扫地时,他总要跑过来帮忙。这个时候,千万别嫌宝宝“帮倒忙”,而是要给予肯定。因为孩子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能力还不足而已。
很多孩子大了不做家务,妈妈满怀怨气,殊不知人家小时候每次想帮忙,得到的却是劝退或责备。所以,父母一定要珍惜孩子想帮忙的时刻,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使其独立性不断增强。
对于两三岁的孩子来说,拎垃圾、帮忙递东西之类的小事,妈妈完全可以“偷偷懒”,让孩子去做;等到了四五岁,孩子就可以承担一些简单的家务了,比如收拾自己的玩具、擦桌子摆碗筷、洗水果蔬菜等;六岁左右的孩子就可以打扫自己的房间、学习洗自己的小袜子了……
(3)遇到困难先“旁观”
涵涵三岁多的时候,每次带她去逛超市,她都喜欢自己去拉购物车。因为力气小,涵涵需要费好大的劲才能把购物车从存放点拉出来。
人不多时,我就在一旁看着,让她自己拉。一开始她会使劲往外拽,拽着拽着就发现,把购物车左右扭一扭,会更容易拉出来。
当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后,脸上的兴奋感和自豪感藏都藏不住。孩子的自信就是通过一次次的成功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4)拉着家人一起示弱
可能是因为“隔代亲”的缘故,爷爷奶奶对孙子孙女都是格外溺爱,为孩子包办一切。这时,我们可以通过亲身示范,让他们亲眼看到孩子在独自完成某件事后的自豪感,并简单说明一下适当示弱的好处。
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帮助”老人。比如告诉孩子,爷爷变老了需要照顾,宝宝长大了,走路再累也不能让爷爷抱。
涵涵现在就觉得自己是个“小大人”,责任感极强,每次跟爷爷一起过马路,她都会主动拉起爷爷的手,说:“爷爷,要过马路了,小心点,涵涵拉着爷爷一起过……”
不管我们的身份是妻子还是妈妈,不妨试着再柔弱一点儿。懂得“示弱”的妻子,婚姻往往幸福又和谐;懂得“示弱”的妈妈,会成就一个自信、有勇气、有担当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