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人都在用笨办法,因为那才是捷径(1 / 1)

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创始人兼CEO(首席执行官)胡敏曾说:“聪明的人都在下笨功夫,愚蠢的人却在找捷径。成功从来没有捷径,偷过的懒,都会在以后的岁月里尝到苦头。”

最近在妈妈群里聊天,我发现大家都非常焦虑,且焦虑的大多数妈妈并非什么都不懂的新手妈妈,而是知道方法,也有实际行动,就是未能坚持。

纵观我身边的很多真实案例,凡是遵循某一套育儿理论,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的妈妈,孩子在两年后都有了不小的进步;而那些一直在寻找好方法的父母,孩子的进步却并不明显。

前几天,涵涵幼儿园的老师说,涵涵认识好多字,我自己听了都大吃一惊。虽然我们坚持亲子阅读了四年多的绘本,但我从未刻意教涵涵认过字,连指读都不曾有过。那么,涵涵到底是什么时候认识了这么多字的呢?

直到那次整理家里的书架,涵涵帮我念书名,我分门别类地录入电脑中,以便想看某本书的时候能够快速找到,我才真正意识到,这个五岁半的小家伙确实认识了不少字。

有一次,我跟一位小学语文老师聊天。她说,小学一二年级时,认字多的孩子的语文成绩特别突出,但到了三年级,阅读量大的孩子就会反超了。因为孩子像背诵乘法口诀或者符号一样,靠死记硬背认识的汉字,和孩子通过大量阅读自然而然认识的汉字,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对于孩子来说,阅读理解能力是一项很重要的学习力。但孩子的识字量大,不代表其阅读理解能力就好。为什么同样一本书,每个孩子读完之后的收获都不同,或许就是这个原因吧。

所以,孩子通过神奇的识字班短时间内掌握很多常用汉字,看似走了捷径,其实不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孩子需要费更大的力气去还过去欠下的“阅读账”。当我们沉下心来,不再想着速成时,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熟练掌握任何一门知识或一项技能都需要大量时间的学习和练习。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在其著作《刻意练习》中所写:“一个人要在某个领域成为顶尖人物,需要经历漫长的刻意练习。”

艾利克森强调,这里所说的“刻意练习”,并不是指简单重复的练习,而是突破一个人的舒适区,有目标、有方法地去练习。

我们都知道,大量阅读和积累是写好文章的重要基础。但高中时期那个连吃饭都会捧着一本书看的女生,为什么写篇作文那么难?很有可能她看的都是一些没有写作手法和精彩片段可学习的言情小说。

我上初一时,语文成绩不错但作文却不怎么突出。初二暑假,我开始看《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等同龄人写的优秀作文或者满分作文。慢慢地,我又迷上了国内外经典名著,揣摩名家的写作手法,积累经典好词好句好段。到初三的时候,我的每篇作文几乎都是课堂范文了。

同样的,当你还在纠结“为啥我的孩子不愿意坐下来看绘本,他是不是不爱读书”时,那些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听,都坚持每天半小时读绘本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已经从最初的每天认真听两三分钟到现在能够专注听故事二三十分钟了。这些孩子不仅会看图说话、自己编故事,还会推理想象,出谜语考家长了。

这年头,凡是当妈的基本上都听过英文启蒙的三大体系吧:廖彩杏、安妮鲜花、盖兆泉。她们都是英文启蒙界的大咖,在观念、书单上各有千秋。那些把三位老师的书都翻烂了,还是拿不准该听谁好的家长,一直徘徊在寻找最好的英语启蒙方法的路上。而那些在对比后果断选定一位老师开始着手英语启蒙,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方法和路线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已经积累了不少词汇,开始英语输出了。

美国最受推崇的商业记者之一杰夫·科尔文认为,普通人通过大量刻意练习超过同龄人,取得夸奖后获得更大动力去继续刻意练习,从而进一步扩大自己的优势——天才就是这样产生的。

你看,学习并没有捷径,有目标、有方法地刻意练习,这个看似最笨的方法,却是最有效的捷径。

“一个人就算没有背景,只要他肯努力,三十五岁开始就是收获期了。”我以前的一位老领导——张院长经常这样说。

张院长是个精力充沛的人,因为医术高明,经常被邀请到合作医院去做手术,或者被邀请出席行业顶尖论坛做演讲。他常常是开几个小时的车到达目的地,休息片刻就上手术台或演讲台,从未出错过。

张院长很忙,但坚持每天看书学习到半夜一两点才睡觉,第二天照样神采奕奕,精神饱满。除了医学,张院长对摄影和天文也很有兴趣,并且在这两个领域均有一定的成就。我一箱子一箱子地买不同种类的书看,就是跟这位老领导学的。

在张院长的身上,我看到了曾国藩的影子。那个七次才考取秀才的政治家,也许天赋不如左宗棠、李鸿章,但他能够沉下心来,不钻营权术,不研究为官之道,只是将手中的工作认真做好,尽职尽责。这种不追求捷径的笨方法,反而成了曾国藩升迁之路的最大捷径。他在京城做官的时候,实现了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真正聪明的人老老实实用笨办法一点点地实践着自己的目标,做着做着就实现了。世界从来都不会辜负认真努力、脚踏实地的人。那些看起来毫不费力的成功,背后必定有一种“笨方法”在支持。

聪明人都在用笨方法,愚蠢的人都在找捷径。希望为人父母的我们能看清本质,不再焦虑纠结,积极行动起来,找对方法并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