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敏感期:给孩子立规矩的黄金期(1 / 1)

前天,我去游泳班接涵涵,看到一个小男孩,妈妈催了好几次该回家了,他就是不走,非得要把积木按原来的顺序摆好。

小男孩的妈妈说:“哎,我们家孩子是个典型的处女座。在家里,爸爸的手机妈妈不能拿,妈妈的枕头爸爸不能枕;吃饭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按平时的固定位置坐,他就会大哭。我怀疑他是不是有强迫症啊。”

其实,孩子并不是有强迫症,而是他正处在“秩序敏感期”。

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写道:

儿童的秩序敏感期呈现螺旋式上升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了秩序的破坏而哭闹,秩序一旦恢复就会安静下来;第二个阶段,为了维护秩序而说“不”,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第三个阶段,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一切要重新来。

在这一时期,孩子对物品摆设的位置、动作发生的顺序、物品的所有权等有着极度苛刻的要求,因为程序和秩序会给他们带来安全感。如果遭到破坏,他们就会感到不安、焦虑,甚至还会产生极端激烈的反应。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未能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不能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呢?

如果孩子的执拗是合理的,或者是不触犯公共道德标准、不危害他人的,那我们就尽量给予满足,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一敏感期。

如果孩子对自己的物品所有权有特别强烈的控制欲,不愿意分享,我们也不要强迫,应该尊重孩子对自己物品分配的权威,让他自主选择给或不给。

如果孩子的有些要求实在没办法实现或者不合理,我们就需要灵活变通,先接纳情绪再好好商量,可以通过拥抱、讲道理或者转移注意力等平息孩子的情绪,但切记蛮横镇压。

如何充分利用“秩序敏感期”,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1.培养整理的好习惯

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最喜欢物归原位:鞋子一定要放回原来的样子,玩具要放在固定的抽屉里不能变……那么,我们就可以趁机引导他自己动手收拾玩具或图书。即使他表现得“笨手笨脚”,甚至越帮越忙,我们也不要斥责,而要耐心指导,不断表扬。

有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拒绝收拾,这并不是因为他懒,而是“好大一片”,他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完成。

试着想一想,我们搬家后,面对一大堆的东西要收拾,是不是也备感压力。孩子也是一样。我们可以跟他一起收拾,培养做事情的条理性,以及养成爱整洁的好习惯。

2.培养规则的意识

前年,我带涵涵去杭州玩,看到一名女子在过马路时闯红灯,涵涵就问我:“妈妈,为什么那个阿姨不等绿灯就过去了呢?”当时恰逢“宁波老虎吃人事件”发生,我就趁机告诉她,规则是多么重要,以及过马路需要遵守的规则。

每个公共场所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比如乘坐公交车要先下后上,在游乐场玩滑梯时要自觉排队,等等。总之,在秩序敏感期内,是孩子接受道德教育的好时机。

3.培养孩子的生活规律

热爱秩序是这个时期孩子的特点,这能带给他们安全感。我们可以给孩子安排一个科学合理的生活规律表。比如九点上床睡觉,进门先换拖鞋再洗手等。

像吃饭、睡觉一样,亲子阅读也能养成规律,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4.促进智力发育

有关专家经过调查发现,秩序敏感期是为孩子智力打造基础的最好阶段。孩子对秩序的敏感,能初步帮助他进行思考和逻辑因果的推演。

比如我们之前住的房子冬天没暖气,我就告诉涵涵,晚上睡觉的时候,要先脱裤子再脱上衣;早上起床时,要先穿上衣后穿裤子。

现在,涵涵经常自己去推理、思考一些问题,虽然有时并不一定对,但她确实养成了爱思考、主动思考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