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闺蜜芳邻,结婚五年,在“丁克”与“白丁”之间挣扎了五年。 并非是她自己内心纠结,而是来自周围的压力。首先是父母公婆,整天念叨她没有责任感,对不起家庭对不起社会;其次是身边的姐妹,陆续升级当妈后,都现身说法跟她讲有个孩子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儿。似乎大多数人内心都有这样一种想法:有件事我做了,很好,所以你也要做。如果大多数人都做了,只有你不做,就说明你这个人是异类,很有问题。
逢年过节,芳邻两口子收到最多的礼物就是各种补品,滋阴的、壮阳的、补肾的。芳邻看着那一堆花花绿绿的包装盒哭笑不得,这堆东西的潜台词就是:如今不是你们想不想生,而是能不能生。
关于不生孩子的事情,芳邻与老公在结婚前就商量好了,先享受几年甜蜜的二人世界。结婚后,先是芳邻的母亲健康状况不佳,一年有大半年要住院,开支甚大。公婆又是农村的,没有养老金,要靠他们夫妻按时给生活费。再加上他们买房买车,背上了房贷车贷。此时,如果有一个人退下来全职带小孩,家里必定要出现经济危机。要孩子这事就这么被暂时耽搁了。
终于有一天,芳邻怀孕了。
有时候我早上出门,看见大腹便便的芳邻已经不能自己开车了,挺着七个月的大肚子在马路边打车,眼圈乌黑,满脸是斑。偶尔她会对我诉苦,说妊娠反应严重的时候,吐得昏天暗地,但仍然要在凌晨四点爬起来去医院给母亲排队挂专家号。
“你老公呢?”我同情地问。
“他要上班呀,我怀孕已经辞职了,他再把工作弄没了,一家人就只能喝西北风了。”芳邻很无奈地回答。
后来孩子出生了,是个大胖儿子,皆大欢喜。偶尔我在小区里看见她,推着婴儿车哄孩子。我过去打招呼,她说自从怀孕后就一直没上班,“都是被他拖累的。”芳邻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点了点孩子的小脑瓜。
再后来,芳邻搬家了。她把大房子卖了,换了一套郊区的两居室。我与她联系就很少了,祝她一切顺利吧。
“每个人出生时都是原创,悲哀的是,很多人渐渐活成了盗版。”这句话之所以在网上一出现就被网友疯狂转载,很可能就是因为它击中了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遗憾。每个人都拥有做自己的强烈渴望,一个人幸福和快乐的根源,就在于他能不能坚持做自己。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一些规定的制约,都要接受他人的目光和评价。但是,这些规定和评价有时与我们内心真正的希望相悖。迫于压力,很多人渐渐地活成了盗版的自己,内心深处无比拧巴,生活似乎成了一场心有不甘却又格外卖力的表演。
有一个朋友对我说,她最理想的工作是当一个图书馆管理员或者乐评人,实际上她是一个公务员。她不喜欢现在的生活,不喜欢没完没了的接待和应酬,不喜欢写报告,不喜欢开会,不喜欢发言……后来竟发展到一听说要发言就手心出汗,全身酸疼,彻夜失眠,头痛欲裂。这些都是典型的焦虑症的症状。
在她一次又一次地跟我吐槽之后,我问她:“既然这份工作让你这么痛苦,从来没有想过辞职吗? ”然后她说起父母的期待、别人的眼光、生活的压力,以及她为这份工作付出的十四年时间。这一切加起来,是一个无限大的理由,堵住了她走向理想生活的去路。
是的,有很多人活得足够努力和认真,但是他们就是不开心。可见,做自己生活的主人,不仅仅是需要努力、需要勤奋的,更加需要勇气、需要自信。起码,你得做到不以别人的言行为方向标。别人希望你做什么,别人说你什么,都是上下嘴皮一碰那么容易,但做起来,其中的辛劳、责任等都是需要你自己实实在在地付出和承担的。这样一想,其中的得与失是不是值得我们好好掂量掂量呢?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就卓然,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恣意张扬,有的人就喜欢平凡恬淡地活着,不管选择哪种生活方式,人总要问问自己:什么是我最渴望的生活?什么是别人对我的要求?什么是外界给我贴的标签?
看清楚自己内心对自己的期待,接受自己、悦纳自己,就能从纠葛的烦恼中豁然开朗,就好像太阳从浓密的云层中探出头来,找到真正的自己,摆脱别人的意志,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
瑞士心理学大师荣格说过:“如果我们自己也不活自己的生命,又该是谁去活呢?用自己的生命交换陌生的不单是愚蠢,而且是一场虚伪的游戏。因为你永远不能真正活出别的生命,你只能伪装自己交换其他的生命。”杨绛先生说:“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忠于自己,才是乐活之本。
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机会,到尘世中走一遭,又何必以自己的生命来达成别人的愿景呢?所谓活出自己,不仅是外在形式的选择,更是全然认识与接纳内在真实的自己。当你建立起这种与内在自己的关系时,别人说什么都会成为浮云,你会开始欣赏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重新拥有“正版”的自我,幸福自然就会在内心深处开枝散叶、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