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杀:谁说父母皆祸害(1 / 1)

年过六旬的张阿姨最近心里很不爽,为了女儿的事,她真是操碎了心。

女儿刚上中学就早恋,张阿姨苦口婆心地教育,打一棒子再给三个枣,恩威并施,费尽苦心,总算是把女儿从早恋的泥沼中拉出来,顺利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女儿闹着要创业,与几个同学一起搞早教。整天跟话都不会说的奶娃娃打交道,能干出什么大事业啊!她一哭二闹三上吊地逼着女儿进了一所公立学校,当了老师。

才消停几年,张阿姨又开始愁了,女儿小时候哭着闹着要早恋,真到了二十七八岁该恋爱的年纪了,反而找不到对象了。她整天拿着女儿的照片去公园的征婚墙上贴,还冒充女儿到婚恋网站注册,跟一些小伙子聊天,初步筛选出她认为合适的候选人,再让女儿去跟他们见面。可怜那些小伙子,还以为电脑那边是个美女,闹了半天是美女她妈。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阿姨终于挑出一个各方面条件都不错,能配得上女儿的小伙子。见面以后,女儿明确表示对这个人不来电,拒绝再交往。张阿姨不厌其烦地劝女儿,给她讲爱情的虚幻,讲婚姻的真谛,全是人生经验的精华,字字珠玑,恨不得能像武侠电影里传内力一样,“啪”一声一掌输到女儿心里,让她少走弯路,一生顺遂。

这一次女儿不买账,毕竟结婚这件事对后半生的影响太大了。张阿姨拿出撒手锏——装病,这是百分之九十的老人都会用的,技术含量极低但屡试屡灵的招数。张阿姨的意思是,你要是听话妈就能好,要是不听话,妈的病就好不了了,这就是所谓的“你好妈就好,你不好妈就倒”。母女俩冷战了好几个月,女儿妥协了。

结婚三年,女儿几乎就是在争吵中度过的。家里战火连天,张阿姨又开始愁,她希望女儿能生个孩子,婚姻就稳定了。在吵吵闹闹中,小外孙皮皮出生了,张阿姨住到了女儿家里,帮着带孩子。突然有一天,张阿姨发现,家里安静了,女儿女婿不吵了,两个人客客气气,相敬如宾,甚至都不在一个房间睡了。

张阿姨非常担忧,找女儿谈话,觉得她的生活状态不正常。女儿淡淡地说:“正常不正常有什么重要呢,重要的是皮皮有爸爸妈妈,您也不用为我的事再忙活。”

女儿的脾气一天比一天坏,对待孩子也很严厉。上幼儿园的皮皮要报课外班,他自己选了机器人班和武术班,女儿偏要让他报演讲班和绘画班。皮皮反抗,哭了一下午,张阿姨心疼得不得了,护着外孙子跟女儿吵。结果,女儿比她还激动,歇斯底里地喊着“他懂什么,他懂得什么是生活,什么是人生吗?懂的时候就晚了,我不许他胡闹”……

就是报一个课外班的事情,至于这么上纲上线吗?张阿姨突然觉得有点儿恍惚了,这些话听着特别耳熟,这一幕似曾相识,女儿像极了多年前的自己。

豆瓣网上有一个叫“父母皆祸害”的小组,拥有近七万成员。里面怨声载道,戾气冲天,多是80后子女控诉50后父母的专制。这些80后最缺的就是自由和理解,他们的成长史就是一段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史”:“结交什么样的朋友,读什么专业,去哪里工作,找个什么样的人结婚……爸妈用自己的那套标准套用在我的身上,希望我能达到他们理想的生活状态。”

当父母流着泪对孩子说“我省吃俭用都是为了你,你却这么不听话”时,他们大概没有意识到对方感受到的也许不是爱意,而是一种控制。当父母们以爱的名义,以无微不至的“关爱”慢慢地把孩子控制成与自己“一体”时,殊不知被爱的那个人却有说不出的滋味。 这种看起来“我都是为你好”的模式,实则是当事人本人都没有意识到的自己想以“我都是为你好,你怎么能不听我的话”来让对方产生愧疚,进而达到控制的目的,这是一种情感上的勒索和绑架。

我曾在微博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我喜欢香蕉,可是你给了我一车苹果,然后你说你被自己感动了,问我为什么不感动。我无言以对,然后你告诉全世界,你花光了所有的钱给我买了一车苹果,可是我却没有一点点感动,我一定是个铁石心肠的人!我的人品确定是有问题的!可我就是喜欢香蕉啊……”

也许有人会反驳,我做的确实都是为他好的事啊!这时候,你要问一问自己,这些爱的行为真的是对方想要的吗?如果对方不想要,而你一味强加给他,又是为了什么呢?当对方没有做出你期望的反应时,你心里是什么感受呢?回答完这些问题,相信我们已经能依稀看出“爱”与“控制”的模样是不同的——控制者是紧张的,内心有爱的人是放松的。

我们在自我实现的成长之路上,遭遇到的第一个阻挠,往往来自最亲的父母。父母最容易扛着“爱”的大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世界上有一种冷叫作“你妈觉得你冷”,有一种爱叫作“我这是为你好”……有些父母特别喜欢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干涉子女的生活,以爱之名,行伤害之实。

父母们之所以会这样做,常常是因为他们抱有这样一种观点——孩子是一张白纸,我们怎么塑造怎么教育,孩子就会成长为什么样子。所以,他们要抓紧时间,把孩子塑造成他们想要的那个样子。

的确,每个人刚出生时就是一张白纸,没有自己的内核,父母是最早接触的人,也是陪伴时间最长的人,所以他们就成了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他们以他们特有的方式和我们交流,慢慢地这种方式会影响我们。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与他人交往的时候,就是在复制他们与我们的交流方式。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你喜欢谁,你会像谁;你恨谁,你也会像谁!不管你愿不愿意,长大后,你可能就成了他们,而且你根本就不会意识到这一点。 所以,如果你对父母不耐烦,那你可能是从他们身上学来的;你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可能是从他们那里拷贝的。

很多人到了三四十岁,还不能与父母很好地相处。你有没有发现,自己与父母年轻的时候一样,不顾及对方的感受。如果能觉察到这一点,你需要想想,自己该怎样来改变这种让你和父母都受伤的亲情模式。亲情模式并非遗传,而是学习,你完全有力量改变它,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与父母交往。在学习的过程中,你也学会了如何善待亲人,善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