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谯周,今四川阆中人,三国时期蜀汉学者、官员。
这人很有学问,虽然幼贫丧父,但“少读典籍,精研六经,颇晓天文”,是蜀地有名的大儒,生前写了很多书,比如《隋书·经籍志》《论语注》(十卷)《三巴记》(一卷)《谯子法训》(八卷)《古史考》(二十五卷)《五经然否论》(五卷)。
《三国志》作者陈寿,是他的学生。
他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却不是学富五车、著作等身,而是动不动就劝老板投降,简直是个“劝降专业户”。
第一次劝老板投降是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那时的谯周,是益州牧刘璋的员工,刘备来夺成都时,成都城中尚有三万精兵,粮食也不少,足够支撑一年,重要的是,官员和百姓都有抵抗的意志和决心,如果打,远道而来的刘备未必是对手,但是谯周对刘璋说,算了还是别抵抗了,因为我夜观天象,天象显示抵抗没有卵用,这是天老爷的意志,不能违抗。
为人懦弱多疑的刘璋,这一次再也不多疑了,听了谯周的劝。
人家是大学问家啊,听他的,准没错。
还好,投降刘备后,刘璋得到善待,被刘备安置在湖北公安,还把抢他的财物归还给他,让他过了几年衣食不愁的日子。
02
至于谯周,帮了刘备这么大一个忙,刘备不用他,天理不容,更何况谯周在某些方面,确实有些本事,至少比一般人多读了几本书,年轻人来请教,他能给他们传授知识。
从投靠刘备到刘备挂掉到刘禅继位,谯周当的官儿都不小。
尤其是刘禅,立了太子后,任命谯周为太子仆,之后又迁任中散大夫,光禄大夫。
后来邓艾打来了,他又是老一套,对老板刘禅说,我夜观天象,天象显示抵抗没有卵用,这是老天爷的意志,不能违抗。
上一次劝刘璋投降刘备,未遭后世多少非议,因为刘璋没多大本事,与那个乱世不断涌现出来的英雄豪杰相比,甚至可以说是个笨蛋,早晚要被干掉,所以谯周劝他投降刘备,应该算是明智的选择。
但是劝刘禅投降曹魏,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当时,蜀汉完全还有打的本钱,而且形势对蜀汉并非无利——姜维已经成功地抵御了钟会的大军,钟会已有撤退的打算;邓艾是孤军深入,如果不发生奇迹,成不了大气候,还有成为瓮中之鳖、全军覆没的危险;再说成都尚有三万精兵,而且四周都是蜀国的势力,东吴的援兵也已在路上……
在这种形势下,他居然力劝后主投降,违背了“国君死社稷,卿大夫死位”的传统道德,被后世痛骂无耻,指责他误国,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
03
关于蜀汉到底该不该投降、是否还值得一战,谯周到底该不该劝刘禅投降,他劝刘禅投降,是不是因为贪生怕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让人们说去吧。
本人感兴趣的,是另外一件事——
有人在研究过谯周后,得出一个结论:“在蜀汉任官期间,谯周一向以反对北伐战略而闻名,见姜维多次北伐而虚耗国力,因而不满,著《仇国论》力陈北伐之失。”
实际上这话不对,至少错了一半,因为诸葛亮的北伐,谯周是支持的,至少从来没有反对过。
即使对姜维的北伐,之前他也没有表示反对。
从史料记载可知,姜维一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第十次北伐,发生于公元257年,而谯周写《仇国论》反对北伐,也是在那一年。
诸葛亮先后五次北伐,谯周始终未表示反对,这是因为,除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发生在公元228年,第三次到第五次这三次,每一次的间隔时间,基本上都是三年或三年以上——第三次,229年,第四次,231年,第五次,234年。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到后来,诸葛亮拉大了北伐的时间间隔?这是因为,第一次北伐和第二次北伐之后,诸葛亮意识到,如果一直按照这种频率,蜀国国力将难以为继,无法支持如此高频率的消耗,所以后来改为三年一伐,因为三年时间,能够使国力基本得到恢复。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继承他的遗志,也把北伐作为他事业的重中之重。
起初,姜维也能做到三年或者三年以上来一次,除了第五次(250年)与第四次间隔仅有一年,第六次又是三年后(253年)。
然而,从第六次开始,姜维的耐心似乎耗尽,再也等不了三年一伐了,那以后直到第十次,都是每年一伐。
如此高的战争频率,别说是国力最弱的蜀国,即使是如今全球的超级大国,恐怕也吃不消。
也正是那一年,谯周强烈地意识到,再这样下去,蜀国就危险了,在与尚书令陈祗进行了一番激烈的辩论后,他回家写了《仇国论》,极力反对姜维继续北伐。
04
北伐,是为了完成刘备恢复汉室的遗愿,是当时主要的政治方向,自然没人反对,也没人敢反对。
然而,当这种政治方向最终沦为穷兵黩武,其正确性,就不能不令人怀疑了。
当时敢于怀疑的,也许不少,但敢于把这种怀疑大胆地说出来,甚至公开与上面“唱反调”的,若非把个人荣辱,甚至生死置之度外,相信没人做得到。
当然了,谯周的境界是否真有这么高,咱们不得而知,就像不知道他为什么总喜欢劝老板投降一样,我们只知道,他写的《仇国论》这篇“雄文”,遭到历代正统儒家学者的强烈批判,认为他丧失了民族气节,是为投降主义“鸣锣开道”。
有意思的是,《仇国论》虽然并未阻止姜维继续北伐,但谯周也未因此而受到任何处分,反而官升一级。
有人说,这说明他说得对,他的观点,得到了朝中人士的普遍认同。
姜维不停地北伐,极大地消耗了国力,也是确定无疑的,尽管当邓艾打来的时候,成都还有三万精兵,但战争是综合力量的较量,单靠兵力是远远不够的,也许,这是谯周力劝后主刘禅投降的思想动因吧。
至于他动不动就拿天象来说事,无非是为了让人信他,而借助的一个“工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