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儿子诸葛瞻,一个被捧杀的官二代(1 / 1)

01

诸葛亮大概太忙了,忙得把传宗接代的事情都耽误了,到了四十多岁还没有儿子,有点着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嘛。

他没儿子,他远在东吴工作的大哥诸葛瑾儿子却不少,他厚着脸皮给大哥写信,开口就要儿子——你儿子多,送一个给我嘛。儿子虽然都是自己的,诸葛瑾却不敢擅自作主,还得请示领导。

这个领导,指的可不是他老婆,而是吴主孙权,经孙权同意,诸葛瑾才送了一个儿子给弟弟。

没想到几年后,诸葛亮的老婆和他开了个玩笑,年轻的时候偏偏不生,老了老了居然生了一个儿子出来,这就是诸葛瞻。

大概是继承了老爸的优秀基因,诸葛瞻从小就天资聪颖,聪明伶俐,有点小天才的味道。

儿子聪明,诸葛亮却并不高兴。他意识到小孩子“早熟”并不是好事,因为聪明过早外露的人,最容易自满自足,这样的人小时候看起来“不得了”,今后是成不了大器的。

他还在写给大哥的信中,专门提到这个天资聪明的儿子,表达了他的担心:“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正器耳。”

既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当然非常重视儿子的教育,希望儿子和自己一样,长大了成为有用之人。

可惜天不假年,还没等到儿子长大,他就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02

临终之前,诸葛亮也学当初刘备托孤,把儿子托付给后主刘禅,希望刘禅能好好培养。

刘禅当然很喜欢诸葛瞻,因为他是相父的儿子,而且这小子确实聪明,将来一定能像他爹一样,成为国家栋梁,让他治理国家,朕一定会省心。

也许这个刘禅,太急于让诸葛瞻担当大任了,在他刚把女儿嫁给他不久,就让他当了骑都尉,而那年,诸葛瞻才17岁。

“骑都尉”虽然官职不是很大,但也不小,相当于现在的校级军官。这对于一个毫无作战经验和战争历练的17岁娃娃来说,似乎大了点——一个娃娃,能够胜任吗?

但这个问题,似乎不在刘禅考虑范围之内。他还嫌不够呢,又于第二年诸葛瞻18岁的时候,往他肩上压了更重的担子,让他担任羽林中郎将,成了统领羽林军的头头。

很快,诸葛瞻又当上了侍中,即朝廷办公厅主任。

诸葛亮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还是个发明家,据说他短暂的一生有十多种发明,包括著名的八阵图、木牛流马、诸葛连弩、孔明灯等。但我相信,火箭也是他发明的,不然,他的儿子怎么会坐着火箭上升?

无论是坐飞机上升,还是坐火箭上升,只要他有真本事,都没有问题,战国时的甘罗年仅12岁就被秦王拜为上卿了呢。

问题是,诸葛瞻的直线式上升,并非因为才华过人,更非因为政绩突出,甚至什么政绩也没有。他能如此,完全是沾了老爸的光!

在刘禅看来,诸葛亮太劳苦功高了,对国家做的贡献太大了,如果不对他儿子好点,实在内心有愧。

他不知道,他对诸葛瞻非同一般的好,不是为他好,是在害他。

尤其是,当赋予他与其能力不相称,甚至相差太多的职权时,“受害者”就不仅仅是他个人这么简单了。

如果那时候刘禅知道有个词叫“捧杀”,也许他不会这么做。

03

捧杀诸葛瞻的,不仅有皇帝大人,还有蜀国老百姓。

诸葛亮生前太受蜀国老百姓爱戴了,死后也一样,甚至死后的他,更受老百姓爱戴。爱屋及乌,如今丞相不在了,就把这爱戴转移给他儿子吧。

这没什么不对,人之常情。问题是,仅仅是出于爱戴,就把什么功劳都往他身上推,这就不对了,比如每当朝廷颁布了一项好的政令,尽管不是诸葛瞻倡导的,与他半毛钱关系没有,但老百姓都会奔走相告:“你们晓不晓得,这是诸葛瞻倡导的哦。原来真的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的娃儿会打洞。真不愧是诸葛丞相的儿子啊!”

于是,年纪轻轻的诸葛瞻,就博得了大大超过实际能力的美名。

这种美名,实际上是虚名,名不副实。

什么东东名不副实?绣花枕头。

蜀国后主刘禅有个不好听的外号,叫“扶不起来的阿斗”。实际上,诸葛瞻更适合这个外号。

04

后来的事实,为这个“外号”进行了注脚——名不副实的诸葛瞻,开始犯错误,而且还是低级错误。

公元253年,不自量力的吴国太傅诸葛恪(诸葛瞻的堂兄)居然打上了魏国的主意,兴兵伐魏。

得知这个消息的所有人都笑了:打魏国的主意,也不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活腻了是不是?你要是干得过魏国,老子们手板心煎豆腐给你吃。

有人除了严重怀疑,还有严重担心:吴国若是偷鸡不着蚀把米被魏国趁机干掉,三足鼎立的稳固局面就不存在了,到时候蜀国就将独自面对强大的魏国,步吴国后尘那是分分钟的事情。这种连锁反应带来的后果,谁也承担不起!

有这种担心的人名叫张嶷,四川南充人,蜀国将领,官至**寇将军。张嶷对诸葛恪的愚蠢深感忧虑,连忙写信给诸葛瞻,请他提醒提醒他堂兄诸葛恪不要冒失和冲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诸葛瞻是如何对待这个下属的建议的呢?四个字:无动于衷。

后来果不其然,诸葛恪的军队不仅大败,他本人也被魏国大将孙峻杀了。

难道诸葛瞻和他这个堂兄关系不好,巴不得他死掉,所以才听之任之?完全不是。

是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事的严重性!

连这点识见都没有,这个官要是继续当下去,估计不祸国也会殃民。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诸葛瞻并不适合这个高位。根据他的政治水平,当个街道办事处主任还差不多。

05

政治水平不行,军事水平怎么样呢?

公元261年,诸葛瞻35岁了,刘禅认为这个女婿应该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而要做更大的贡献,就应该担任更重要的职务,于是让他当了卫将军,把军权交给他。

这样还不够,还让他和辅国大将军董厥执掌尚书台,统领国事,相当于国务院总理。

由此看来,诸葛瞻在军事方面是有两刷子的,不然刘禅怎么会把如此重担交给他?

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

公元263年冬天,魏国的灭蜀之战开始了。征西将军邓艾奇袭阴平。既掌管军队,又主持朝廷工作的诸葛瞻责无旁贷,率军迎敌。

出发时精神振奋,到涪县(今属四川绵阳)时却怂了,不往前走了。

堂堂诸葛亮的儿子,不会是临阵畏敌吧?实际上他不是怕了,是对自己没有信心,甚至根本不知道这仗该怎么打。

他这一迟疑不要紧,把一个名叫黄崇的尚书郎急坏了:我说领导啊,兵贵神速,咱们得赶紧去抢占有利地形,不让敌人进入平原啊,敌人一旦进入平原,再想拦就没那么容易了。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您老人家却停下来不走了,几个意思呢?

黄崇劝了多次,诸葛瞻像没长耳朵一样,根本不听,哪怕黄崇失声痛哭,也没能打动他。

堂堂一个卫将军,连一点军事常识都没有。刘禅如此重用这种人,活该亡国。

为诸葛瞻失策而痛哭的,想必还有蜀国人民。

当蜀军“放弃”抢占有利地形,导致邓艾**、很快打败蜀军前锋、诸葛瞻不得不退守绵竹,不知道刘禅心里是什么滋味?

此时此刻的邓艾,对诸葛瞻的失策一定感激得不要不要的。为了报答他的“恩情”,就不对他赶尽杀绝了吧。于是他派使者给诸葛瞻送信:亲爱的小瞻瞻,识时务者为俊杰,打,你是打不过的,所以最好投降,你若投降,我一定跟我们老大说说,封你为王。

诸葛瞻虽然能力不行,但气节还是有的——我是什么人?诸葛亮的后代,哪怕粉身碎骨,也不能投降,否则人们会怎么看我爹?他大怒之下,把邓艾派来的使者斩了,决定和邓艾决一死战。

蜀魏之间的最后一战“绵竹之战”,就这样爆发了。

诸葛瞻虽然将从右包抄的邓艾之子邓忠和从左包抄的司马师纂打败,但这两人遭到邓艾痛骂并威胁要砍他们脑袋后,不想死的这两位再次出战,竟然反败为胜,诸葛瞻战死。

其子诸葛尚闻讯,冲入敌阵,力战而死。

诸葛瞻阵亡后,绵竹失守,邓艾率军直捣成都,刘禅投降,蜀国亡。

千百年来,人们对刘禅的评价都只有四个字:庸碌无能。

这个评价还算不错。实际上,从他对诸葛瞻不停地破格提拔这点来看,他不仅是平庸、无能,还当得起“昏庸”二字,因为他把瓷器活交给了一个没有金刚钻的人。

他“捧杀”的,不仅仅是一个人。

当然了,蜀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迎战邓艾一役中,诸葛瞻如果有一点军事常识,就不会拒绝黄崇希望他抢占有利地形的多次劝告,从而失去了抵抗魏国奇兵的最后一个“堡垒”,加快了蜀国灭亡的步伐。

“绵竹之战”开始前,诸葛瞻曾悲痛地说:“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三罪,还有什么面目回去呢?!”

岂止有“三罪”,他至少还有一罪,那就是:当与自身能力不相称的各种高官厚禄袭来时,不自量力地全盘接收。

吃得太多的结果,轻则消化不良,重则撑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