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教训狂生:走自己的路,也要让别人有路可走(1 / 1)

01

有人说,曾国藩是晚清最聪明,最有智慧的人,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他,混迹官场几十年,从未栽过跟头,成为著名的官场不倒翁,“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个官场成功人士,天分却不高,甚至可以说有些笨,虽然“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但那不过是正史给他披了件漂亮的外衣。

曾国藩小时候的笨,主要表现为学习非常吃力,像小马拉大车,一篇文章翻来覆去读了无数遍,读到夜深人静,仍然背不下来。虽然笨,但他却有屡败屡战的精神,就一遍又一遍地读,一遍又一遍地背,十遍不行十五遍,十五遍不行二十遍。

然而一个梁上君子,是不会允许他如此浪费时间的,那人早就溜进了他家,躲在书房的屋檐下,一直在等,等他睡觉后好进屋偷东西。

那人开始还有耐心,一直等到半夜时分,屋里那小子还没去睡,还在小马拉大车,那人实在等不得了,再等下去天就要亮了,便一脚把门踹开,一个箭步跳进书房,对曾国藩吼道,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笨还读什么书,老子在外面听你读了几遍,都会背了!

然后不由分说,噼里啪啦背给他听,从头到尾,一字不差,然后拂袖而去。

02

长大后,特别是走上仕途后,曾国藩就不再这么笨了,变得聪明了,有智慧了。

这种聪明和智慧,不仅体现在学业的精进上,更多体现在他的人生智慧上——确切地说,体现在他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上。

复杂、险恶的官场,逼得他不得不智慧起来。在官场上混,什么才是第一位的?当然是人际关系。在官场混久了,有了教训和经验,也便有了智慧,便可以把这种智慧,传给其他人,比如一个名叫李眉生的年轻人。

据《江苏按察使中江李君墓志铭》《行述》等史料记载,李眉生系四川中江人,五岁时父亲亡故于眉州任所,在堂兄帮助下和母亲奉丧回到中江故里,几年后母亲也丢下他去了。

虽然成了孤儿,上不起私塾,但他从未放松学习,读书常常到深夜,并酷爱书法,写得一手好字,十来岁时写的字,就已远近闻名,当地一些“著名的书法家”也自愧不如,人们以得到他的墨宝为荣。

16岁时,李眉生进入县学,第二年补禀生,19岁成为拔贡生(国家特考贡生),20岁中举人,在当地引起轰动,读书人的折扇上若没他写的字,便觉很没面子。

咸丰十年,李眉生参加会试,进入进士初录名单,但因试卷上有个小瑕疵(也许是滴了一滴墨),尽管考官非常欣赏他的才华,他最终还是未被录取。

此后他留在京城,任议本房书办,苦读经史,临摹名帖,广交朋友。

太平天国兴起时,李眉生脱颖而出,先是被胡林翼礼聘为幕僚,胡林翼去世后,又被曾国藩聘为幕僚,而且曾国藩对他言听计从,极度信任,视其为心腹和智囊,对他的评价,那是相当高:眉生,豁达精敏,应世才也。

03

曾国藩不但把李眉生当作心腹,还视其如子侄,允许他随便出入自己的密室。曾国藩那么多幕僚,但能随便出入其密室的,只有李眉生一人。

曾国藩的幕僚除了这个李眉生,还有“三圣七贤”,都是当时的宋学宿儒,名气很大,曾国藩把他们揽入幕府,虽然不让他们做什么事,但用极好的待遇把他们养起来。

一天,曾国藩在室内与李眉生谈事情时有客人来,曾国藩出去见客,李眉生独自在室内,翻阅几上案牍,看到一首名叫《不动心说》的诗,撰写者是幕府中一名老儒,是“十圣贤”之一。

李眉生看到,那首诗的后面,还附有这样一段文字——使置吾于妙曼蛾眉之侧,问吾动好色之心否乎?曰不动;又使置吾于红蓝大顶之旁,问吾动高爵厚禄之心否乎?曰不动。

李眉生心中冷笑,这不是活生生的伪君子嘛!他拿起笔来,在上面写道:

妙曼蛾眉侧,红蓝大顶旁。

尔心都不动,只想见中堂。

写完掷笔而出。

04

送走客人,曾国藩回到室内,看到那些字,叹了口气说,肯定是那小子干的!他马上叫左右去找李眉生,李眉生却已不在署中,大概又到秦淮河上游玩去了。

曾国藩马上命数名材官,拿上令箭大索去找他,绑也要绑回来!后来,材官们在一个妓女舟中找到李眉生,立即把他“抓”回去。曾国藩指着那些字,问是不是他写的,李眉生没有否认。

曾国藩叹了口气,“教训”李眉生说,这些人都是些虚声纯盗之流,必不能言行如一,难道我不知道?然而他们之所以“猎得厚资”,正是靠了这点虚名,如今你把它揭破,使其失去了衣食之资,他们恨你,岂是寻常睚眦之怨可比?小子,你知不知道,你已经埋下来杀身灭族之祸的伏笔了!

李眉生万万没想到,几句戏言竟然如此严重,顿时冷汗直冒,从此“深自敛抑”,终成一代名儒。

其实,曾国藩告诉他的,不过是一个简单得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别断人活路,否则你也没活路!

断人活路,就是断自己的活路,给人活路,就是给自己活路。

走自己的路,也要让别人有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