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名人中,“郭琇”这个名字恐怕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但在清朝,他却是大大有名,还被《清史稿》大书特书了一番。
郭琇是清朝康熙年间著名的清官,为官清正廉洁、勤勉干练,而且还“善断疑案”。尤其可贵的是,他做监察官期间不畏权贵,人称“铁面御史”。
他首次干大事的时候连七品芝麻官(监察御史)都算不上,但却无论是朝廷重臣还是王公贵族,无不谈之色变。他被《清史稿》大书特书的事迹,是他通过“三大疏”扳倒了康熙三个很重要的大臣。
01
第一个栽在这个“铁面御史”面前的是一个叫靳辅的大臣。
靳辅是当时的河道总督,一个治河专家,深得康熙重用。康熙本人十分重视对河道的治理,对这个河道总督也十分信任。靳辅担任河道总督以来,不负康熙厚望,在本职工作方面做了不少实事。他任用民间治河专家陈潢,采用新的方法治河,取得了一定成效。
然而,由于他采用的治理方法有别于传统方法,不少人看不惯了,纷纷表示反对。尤其是当他与康熙的主张发生冲突时,大臣们更是不分青红皂白地站在皇上一边,哪怕皇上是错的也得这样。
光站队还不行,最好把这个“不识时务”的家伙弄痛。这个任务,理所当然地落在了监察御史肩上。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郭琇向朝廷上了一个疏,名叫《参河臣疏》。中心思想是河道总督靳辅“在户部尚书佛伦支持下治河措施不当,致使江南地区困于水患,百姓怨声载道”。
这道疏一上,靳辅立即被罢官,户部尚书佛伦也遭降职。
后来有人说靳辅被参是遭了冤枉,不过那是另一个话题,此处不表。
02
郭琇接下来做的一件大事,是参倒重臣明珠。
早在康熙三年,明珠就成为主管宫廷事务的老大——内务府总管,十一年后成为吏部尚书,康熙十六年被授予武英殿大学士,不久又加封太子太师,权倾朝野。
明珠真正成为康熙的红人和倚重的大臣,是因为议撤三藩时立过大功。所谓立过大功,只不过是他坚决支持撤藩,其主张“甚合朕意”罢了,以至于康熙当着众大臣的面说:“只有纳兰明珠做事符合朕的想法。”
这个“股肱之臣”却辜负了皇上的厚爱,仗着受宠开始不走正道,主要表现在结党营私、排除异己、贪污受贿、独揽朝政、唯我是从等方面,致使“朝野内外,宫廷上下,溜须拍马,纳贿送礼,正直之臣避而远之,奸佞小人升迁跋扈”。
那时候郭琇已升为佥都御史,差不多算是步入了高官行列,从光脚的混成了穿鞋的。他把目标锁定在这样的皇帝宠臣上,是要冒很大风险的,若是一般人,多半睁只眼闭只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事实证明也的确如此,搞监察的那么多,有几个人有胆量站出来鸡蛋碰石头?
但是郭琇就有这个胆量,他拿出大不了再从穿鞋的混成光脚的的气概,毅然上了一道名叫《纠大臣疏》的疏,对“势焰熏灼,辉赫万里”的武英殿大学士明珠及余国柱等人进行弹劾。
更令人叫绝的是,郭琇仿佛为了有意测试一下得罪这种宠臣的后果有多严重,不但上疏弹劾,还把明珠的11大罪状制成副本,作为明珠的生日礼物,亲自送上门去。
康熙二十七年,明珠大人53岁生日那天,明珠府热闹非凡,宾客盈门,接贺礼接到手软。满面红光的明珠端坐中堂,接受来宾参拜。前来拜寿的当然不全是达官贵人,也有不受欢迎的角色,比如人人厌恶甚至憎恨的郭琇。
不过,对于郭琇的到来,除了有点意外,明珠的心里更多的是得意:你姓郭的不是刚直不阿、为人正直嘛,没想到也会向我明珠“低头”,欢迎欢迎,热烈欢迎!什么?你也带了礼物来?这个就算了嘛,谁不晓得你清正廉洁,穷得穿补丁衣服……不过既然带来了,不收下也不行,我总不能打你的脸吧!
来的都是客,再飞扬跋扈的人也是要讲基本礼貌的,明珠便起身给郭琇上了一杯酒,郭琇也不客气,接过来一饮而尽,然后什么话都不说,旁若无人地拂袖而去。
这人怎么这样呢?明珠感觉不对,让人把郭琇的礼单拿来。
礼单拿来了,明珠一看,顿时脸色铁青,汗如雨下——哪里是什么礼单,是弹劾他11大罪状的副本!
满脸汗水来不及擦,圣旨又到了。听到喊声,情知不妙的明珠顿时昏死过去……
明珠遭郭琇弹劾的结果,倒的不是他一个人,而是整个明珠集团,明珠、佛伦、余国柱等人统统被罢官。
03
接下来被郭琇参倒的,是高士奇。这人最大的本事是文章写得好,字也写得好,康熙很喜欢,破格让他到南书房工作。
南书房是皇帝学习文化知识的地方,康熙让他到南书房工作,实际上是让他当自己的老师,所谓“讲章、论文”,还让他书写密谕。没有充分的信任,康熙能叫他干这个吗?
高士奇的学问,那是没说的,对康熙这个“学生”,也是倾囊相授,使康熙龙心大悦,逢人就说:“得士奇,始知学问门径。”
这个称赞,那可是比珠穆朗玛峰还高!康熙对这个良师益友的回报,当然也不薄,除了经常赏赐金银物品,还经常让他陪自己一起吃饭。
然而,这样一个牛人,面对郭琇的弹劾,照样没脾气。
许多人都有个毛病,那就是不能受宠,一旦受宠,就不知道自己的斤两了,眼里除了皇帝,他就是老大,谁也不能拿他怎么样。
这个高士奇,也没逃过这个“规律”,皇帝的宠信导致他日益骄横,和左都御史王维德等人沆瀣一气,干起了招摇撞骗的勾当,以至于求其“办事”的人把门挤破了,谁要是不来孝敬,那就等着瞧吧,满朝大员畏之如虎,却又不得不花钱买平安。
话说康熙二十八年的一天,康熙心情不错,下班后又来到南书房,和往常一样与高士奇摆龙门阵,天文地理,谈诗论文,越说越高兴,到饭点了也不让老高回家,君臣二人就在南书房吃午饭,继续聊。
吃着聊着,聊着吃着,忽然听到太监喊:“都御史郭琇求见!”
康熙最不喜欢在吃饭的时候见其他人,但郭琇不是普通的谏官,把他惹毛了,天王老子也要参一本的,所以他不得不“破格”召见。原来郭琇是来呈奏折的。他从袖子里拿出奏折,康熙一看,只见上面写着:“臣都御史郭琇,查权臣高士奇……”
高士奇自然不知道这是参他的,还列了四大罪状,想凑过来看,康熙手一抬,不让他看。
“郭卿所言极是,朕当认真处之。”看完郭琇的奏折,打发走郭琇,康熙这才把奏折递给高士奇:“高卿,你看这案子该咋整?”高士奇看过奏折,连忙伏地磕头,把头皮都磕破了,血把方砖都染红了。
毕竟有师生情谊,康熙不忍重处,叹了口气说:“将冠带留下,回家务农去吧。”
高士奇完蛋了,其死党王维德等人自然也不会有好下场,统统丢官卸任,被革职查办。
04
办完这三件事,郭琇获得两个外号,一个是“骨鲠之臣”,一个是“郭三本”。
郭琇参的这三大本,后世都给予了极高评价,尤其是后面两本,有人甚至说它们对“康乾盛世”功不可没,因为有力地打击了贪污腐败、结党营私等不正之风。郭琇本人,也因为这著名的“三大疏”而名垂青史。
然而,“直道难行,不其然哉”,被其参倒的权贵们,一刻也没忘了报仇雪恨,尤其是明珠的余党,无时无刻不想食其肉寝其皮,一有机会就疯狂反扑,郭琇不久就遭其诬陷被罢官,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三月初七病逝于家乡,享年七十八岁。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一个铁面无私的清官,却在康熙十八年任吴江令时也曾一度贪黩,原因在于其上司余国柱贪得太多,他必须弄钱来填窟窿。他本人并不避讳这段不光彩的历史,还振振有词地说:“我若是不把他的窟窿填上就得丢官,那样的话就不能为人民服务了。”
为什么后来他不贪了,还成了一个专“整”贪污腐败的清官呢?这与他后来的上司有很大的关系。他的这个上司名叫汤斌,因生活俭朴得像个乞丐而得了两个外号,一个叫“豆腐汤”,一个叫“羊裘公”。
“豆腐汤”很好理解,意思是他在生活方面从来不奢侈,吃顿豆腐就算打牙祭。“羊裘公”是何意?原来他不仅吃得不像话,穿得更是不像话,经常穿一件破烂的羊裘,看起来像个乞丐。
汤斌去世的时候,所有的财产只有8两俸银,办丧事都不够,最后还是他的好友凑了20两银子,才把丧事办了——赙以二十金,乃能成殡。
人能影响环境,但环境似乎更能影响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人早就把这个看得透透的。
为官者遇到一个以身作则的上司,是他的幸运,如果他自己能做一个以身作则的上司,则不仅是他一个人的幸运,还是国家之幸,社会之幸,人民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