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革开放之初走过来的中国人,都见证了松下公司的辉煌。那是一个让全体“松下”人引以为豪的年代,松下电器株式会社的发展一日千里,似有“神”助,而这个“神人”便是他们的创始人——大名鼎鼎的松下幸之助。
1918年,松下幸之助靠借来的100日元起家,创立松下电气器具制作所,一路走来,他将一个只有2个人的小灯泡厂发展为日本家电行业的头狼,然后采取与飞利浦公司合作的办法,一步步迈向国际,成为世界级的品牌。
松下幸之助以他独特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赢得了“经营之神”的美誉。晚年,他制定了松下公司250年的发展规划,也就是说,今后的社长,只要执行他的规划,按部就班地走下去,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然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989年,95岁的松下幸之助病逝,之后的10年时间里,想以不变应万变的松下公司就危机四伏了。他们不了解变化,看不到市场发展的前景,没有去研究高科技行业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于是市场份额萎缩,利润逐年下降。几十万的公司员工翘首凝望董事会,盼望能从中诞生拯救者。
拯救者真的出现了,但既非来自松下家族,也不是从董事会中诞生。
他,中村邦夫,是被从美国召回来的松下电器产业公司总裁。他是一个危机感特别强的人,在松下的几十年里,兜里一直揣着一份辞职信。
他不爱说话,甚至有些腼腆。然而,温文尔雅的外表下却隐藏着标新立异的性格和雷厉风行的作风。
早年,他在日本秋叶原工作时就提出改革的想法,但因人微言轻而不被采纳,后来他担任北美负责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成了他后来调回日本,担任松下公司21世纪第一任CEO的重要原因。
松下幸之助一直在松下公司实行终身雇用制,数十年没有裁过一个员工,后来很多企业向他学习,终身雇用制一度成为日本引以为傲的制度。然而,再好的制度都是双刃剑,中村邦夫看到,公司的管理系统开始失效,如果不对此实行改革,公司将会被拖垮。
于是,2000年,他一上任就提出:公司创始人必须尊敬;创始人所定下的企业经营哲学不能被改变;但是,公司的组织结构可以改变。
松下幸之助早在20世纪30年代,发明了以“高度自治”为主要特色的事业部制度,为松下电器打下了良好的公司结构,帮助松下成长为日本顶尖的全球性企业集团,也成为“亚洲神话”的一部分。
然而,到了公元2000年,互相独立的事业部制已经显示了“过度割裂,资源分散”的管理弊病。因为事业部的视野只在自己的事业领域,一些可能促进增长的跨事业部产品就得不到支持。
中村的一系列改革中,受到最激烈反对的,就是改变松下幸之助所亲手创立的事业部制度。但中村还是取消了“事业部”制度,代以“经营领域”制度,例如“P**C”经营领域,就是将松下旗下的音响、视像产品、手机、照相机、计算机等相关部门并成一个部门。
“经营领域”的领导人被赋予比事业部更大的权力。最有效力的一招是,松下电器的最高层给予每个“经营领域”一笔资金,然后让他们自负盈亏——如果亏损,自己想办法去搞好业务,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如果实在不行就淘汰掉。在这个基础上,“经营领域”对旗下的各种业务实行了大量的“选择与集中”战略。
在人员结构上,“中村革命”将过去繁杂的多级官僚体系,削减为三级左右的扁平化体系。他还实施了提前退休计划,关掉数家工厂,几年间,裁减了1.3万人。此外,他还打破了日本企业近半个世纪的“年功序列”,让年轻人更努力,为自己争取未来。
松下改革之后,索尼、东芝、富士通等也纷纷效仿,总计裁员10万人。
但是,松下电器也为变革付出了大量的成本。2002财年,公司出现了有史以来的巨亏——纯亏损近4300亿日元;2003财年,亏损减少到195亿日元。到2004财年,松下削减的各项业务就达到1万亿日元的销售规模。
在“节流”方面取得成果以后,松下开展了大量的“增效”活动。首先是引入了单元生产(CELL-STYLE)制造系统,让工人主动思考如何提高生产率,因为工资是与产出挂钩的。
另外,松下在全公司系统内花了1200亿日元建设了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将全球的主要供应商都与松下的总部销售部门连起来。将信息的市场反馈从一个月缩小到一天。
供应链加上单元生产系统,一年时间就为松下整个公司节省下了高达1201亿日元的库存成本。
中村邦夫意识到依靠松下幸之助倡导的“自来水哲学”,销售价廉物美的商品,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而从事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松下又先天不足。
于是,他提出让松下公司营运收入上大幅上升的“尖端武器”——“V产品”策略。所谓V产品,就是市场上能取得压倒性胜利(Victory),创造高价值的产品(Valuable)。通过大力推销这些拳头产品,松下创造了高额销售收入。
比如,一种“V产品”——斜桶洗衣机,可以不用弯腰就放入衣物,符合人体工学,特别方便坐在轮椅上的人,而且洗衣机的噪音被降至几乎感受不到,这样,就可以方便整日忙碌的日本人在晚上洗衣,也不打扰宝贵的睡眠。像这样的“V产品”,松下每年都要推出好几十种。
为了防止竞争对手很快抄袭“V产品”,侵蚀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市场优势,松下电器精选了自己“技术武库”里的一批“黑匣子”技术,注入在V产品里。所谓黑匣子技术,就是受技术专利保护,或是生产工艺不可复制,或是材料不可复制的技术,这样竞争对手就算打开了产品,也无法抄袭。
松下在技术研发上投下的重金,也使松下电器在“过冬的时候”,有了一件厚厚的“技术棉袄”。仅2003年,松下手上的专利储备就达到了48020项。
在本土市场需求不畅、供给饱和的情况下,海外成为松下重点扩张的市场,尤其是美国、中国及东南亚地区。在本土人员持续下降的时候,松下电器的海外业务人员却从12万人上升到了16万人。松下电器已经有60%的利润来自于海外业务了。
这些年来,松下不断增长的净利润表明,松下电器已经正式回到业务的上升轨道中。
中村邦夫的成功证明了:一个自控力特别强的企业家,时刻保持危机感,拥有正确的战略决策和强有力的管理,即使是一个跌倒的巨人,也可以重新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