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腕”缔造传奇(1 / 1)

赢在自控力 李建珍 1564 字 3个月前

“CITY BANK”——“花旗银行”,您一定不会陌生。

现在,这家美国最大的金融机构应该是叫作“花旗集团”(Citigroup Inc),它是当今世界资产规模最大、利润最多、全球连锁性最高、业务门类最齐全的金融服务集团,它总资产达7000亿美元,净收入为500亿美元,在100个国家有2亿客户,拥有6000万张信用卡的消费客户。

这么一家顶级银行,它不是凭空出现的黑马,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壮大过程。这个过程中,顶尖人物的铁腕管理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个人物就是花旗集团曾经的总裁和首席执行官桑迪·威尔,他是华尔街备受推崇的灵魂人物,他眼光睿智、能力惊人,是具有坚毅管理性格的产权交易大师。他不会让任何事情成为资本成功运作的绊脚石,凭借着自己坚强的意志,铁一样的手腕,最终使花旗集团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主宰了整个金融界。在以残酷和冷血著称的美国商界奋战达40年之久,桑迪·威尔不仅赋予了“交易”一词一个全新的定义,而且逐渐成了产权交易的化身,被誉为“资本之王”。

在一飞冲天的财富效应面前,没有人能拒绝那令人血脉贲张的刺激**,他是怎样做到的呢?

1955年6月,桑迪·威尔和女友琼·默歇尔结婚。婚后,他开始在华尔街找工作。但是,当时华尔街的老牌公司对于来自犹太家庭的年轻人是排斥的,桑迪·威尔一时无事可做,夫妇仅靠结婚礼金和威尔成人仪式上节省下来的钱生活着。“送信人”是桑迪·威尔在华尔街的起步。在经历了艰难的无所事事后,桑迪·威尔幸运地被贝尔·斯登公司雇作了送信人,每月工资150美元。经纪人接受买卖股票的订单后,由“送信人”将订单跑着送到交易人手中,再由交易人来执行交易。尽管薪水不多,但桑迪·威尔却在交易大厅里迅速成长,最终被提升为经纪人。

1960年,在妻子的鼓励下,他和三个朋友凑了21.5万美元作为注册资本,合伙开办了自己的经纪公司。他们的公司很快因大量吸纳散户而声名鹊起,还通过不断地兼并达到发展壮大。

在一次又一次地兼并中,威尔成了华尔街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1996年,他的旅行者集团凭借213亿美元的年收益跻身“财富500大”前40强,其综合市值已达340亿美元。《商业周刊》曾这样评价他:在10年的时间里,桑迪·威尔把一系列前景堪忧的公司打造成华尔街金融巨舰。

作为大型的优秀金融集团的总裁,恐怕很少有人会做到“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吧?

但桑迪·威尔做到了。

“在我的一生中,从来没有遇到像他这样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建立一个目标并且实现它。”这是花旗集团首席运营官兼桑迪·威尔最信任的顾问之一——查尔斯·普林斯说的话。

桑迪·威尔遇到问题的习惯做法是:走进员工办公室,向20名员工询问同一问题,然后综合他们的答案做出自己的决策,以此手段代替阅读公司备忘录和报告。

有人认为桑迪·威尔轻率无情,有人认为那是对数字反应敏捷。看看这个例子,您自己判断一下,究竟哪一个更准确:

桑迪·威尔喜欢把8-10个人集中的一间屋子里,通过数据分析一项计划将产生的结果,其中6个人说:“把这个问题交给我的团队吧,我们下周二再聚会讨论。”而桑迪·威尔此刻已经在脑中高速运转那些数据,并很快确立了结果。

控制力极强的桑迪·威尔具有百折不挠的个性,这是领袖人物所必需的。

在近50年的商业生涯中,桑迪·威尔改变了商业社会的格局,但他并非像巴菲特那样运用金融智慧,也不像盖茨那样率先使用新产品,相反,他总是对那些看起来走入绝境的无法运营的小企业感兴趣,将他们成功组建并发展为良好的大公司,填补了他人还未意识到的产品的空白,攫取他人没有勇气去角逐的胜利果实。

花旗集团的一位高级执行官将制定谋略时的桑迪·威尔比作国际象棋冠军,因为他总是“走一步,想三步”,尽量隐藏自己的最终目标,所走的每一步看似彼此独立,没什么重要意义,但最终会将对手引入陷阱并一网打尽。

桑迪·威尔击败他的前任联合执行总裁约翰·里德,就是成功运用这种策略的最著名战略。里德于2000年4月退休,他将自己从1984年开始苦心经营的银行输给他的对手。

对于发动数不清的商战并大获全胜的桑迪·威尔来说,商场中遍布敌视他的人——包括曾经的同事和合伙人,但又有更多的人将其视为英雄。

收购,收购,收购,在一连串的收购中发展壮大。

1986年,桑迪·威尔成为商业信贷公司总裁的时候,这家公司已经日渐衰败,没有人能够想到,桑迪·威尔竟能以这样一家衰败的公司为基础,通过收购发展出像花旗集团那样的商业巨头。其间,他收购了普瑞玛瑞卡公司,得以杀回证券领域;收购旅行者保险公司,将自己卖出的目前境况不佳的西尔森公司重新买回来,还收购了一家岌岌可危的投资银行——所罗门兄弟公司。而这些收购仅仅是热身战,令整个商业界震惊的是花旗公司与旅行者集团的涉资700亿美元的合并,不仅因为规模巨大,还因为明显违背了《联邦证券法》,他到处游说,甚至将电话打到克林顿总统那里,最后他如愿以偿了,他成功了。就在并购完成一年之后,那项他公然藐视的金融服务法案就被废除了。

2000年,他还完成了极具争议的一次交易——花旗集团收购联合第一资本公司;2001年,他收购了墨西哥第二大银行——巴那可西集团。

如今,花旗集团昂然屹立于金融领域,它的成功模式独一无二,桑迪·威尔功不可没。

没有一个资本家不注重金钱,但美国的资本家因为制度、信仰、价值观等原因,在成功之后常常将自己变成慈善家,桑迪·威尔也是如此。

桑迪·威尔个人资产十分庞大,到2002年估计为14亿美元,仅1998年,他就赚了1.68亿美元,媒体经常谴责他收入过高,但他对此根本就置若罔闻,他一直倡导员工持股的理念,这一理念令他和他的长期雇员获得丰厚的回报。

桑迪·威尔与妻子拥有一座庄园、一栋复式豪宅、一座可以欣赏美景的别墅,财富虽然仍具有**力,但是对桑迪·威尔来说,已不是主要动力。“财富只是保持他自身卓越的一种手段。”这是曾与桑迪·威尔合作过的资深银行业分析师对他的评价。

桑迪·威尔与妻子花费很多时间规划他们财产的使用,他们曾经两次分别捐赠1亿美元给康奈尔大学医学院;桑迪·威尔是卡内基音乐厅的董事长,国家学术基金会的创始人和主席,该基金会为非营利性组织,旨在为那些以金融、信息技术、旅游等为目标职业领域的高中生提供帮助。

桑迪·威尔还通过花旗集团体现他的慈善责任,在“9·11”事件后,花旗集团为遇难者的孩子们设立了总额为2000万美元的大学教育基金。

桑迪·威尔总结自己对成功的认识:

“我不会把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任何收益、任何成绩视为结束,而只是把它们看作是构建未来的基石,当我们前进到某一点,我们总是把绳子扔得远一些;继续前进到下一点,再将绳子扔得更远一些。在这条路上,你无法停止。你只能不断向前看,尝试其他新的东西。你要不断寻找构建未来的砖石。这条创造崭新未来的道路,永无止境。”

纵观桑迪·威尔一生,他总是毫不犹豫地为自己创造崭新的未来。如果用一条曲线来表示他近50年来的职业生涯发展轨迹,它不会只是一条辉煌上升的单一弧线,而是包含一系列逐渐形成的波峰和波谷,它们分别代表了桑迪·威尔所取得的成就和所遭到的挫折。

如果,更加仔细地研究这张曲线图,将会发现,在每一个波谷后面,都会出现一个高耸的波峰,它代表桑迪·威尔每次受挫之后,都会更加坚定决心继续前行,哪怕从头再来。

桑迪·威尔所具有的这种出神入化的控制力——创建一家公司,塑造一个新角色,建立一个新品牌——这是他与那些位置相同但逊色的执行总裁的根本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