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受害者思维,对自己的幸福负责(1 / 1)

“受害者思维”这个概念我们并不陌生,但没人会刻意地把这个概念与自身联系到一起,毕竟谁愿意被别人伤害呢?可我们往往在不经意中就扮演了受害者的角色,自觉“我是无辜的”。受害者思维会认为自己受到的伤害都是外界环境所造成,他们的“无辜”是一种本能反应,以此逃避责任并为自己的境遇寻求同情。

我们可能会不屑于受害者思维这种弱小的表现,那就大错特错了。受害者思维的人并不都是弱势群体,相反,很多人能力很强,事业心强,但是依然可以听到他们强悍外表下的声音:“为什么这次升职的人不是我?”受害者思维不是祥林嫂的专属。我们认为自己没有受害者思维的理由是:完全没有要向别人揭示的伤疤,对所有人都表示自己过得挺好。但是你有没有发现自己时常因为一件小事就生气?其实这只是我们的一种假装,是对受害者思维的回避。

拥有受害者思维的人往往将自己摆在弱势群体的位置,然后向外人控诉对方的过错,当得到他人的同情、理解时,内心就会极度满足。如果这个时候对方能够承认他的过错,我们的思维满足会达到顶点,这一点在爱情关系中体现得最为直接。

霞洛刚开始谈恋爱的时候十分幸福,男生在追求她的时候,每到节假日,不用她提醒,礼物就会自动准备好送上门来,真是要什么买什么。

就这样,霞洛和男友的关系越来越稳定,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男朋友不再像以前那样对她好了,以前所有节日他都会送礼物,现在却连一句节日祝福都没有。作为一个女生,放下矜持主动约他出门,这种他以前求之不得的机会,放到现在却不屑一顾。

霞洛开始觉得委屈,男朋友一定是不爱自己了。当她跟闺蜜诉苦的时候,闺蜜建议她放弃。霞洛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最终选择了摊牌,她气愤地删除了男朋友所有的联系方式。

备受失恋煎熬的霞洛又开始诉苦:“所有的男生都是得到后就不再珍惜,在这份感情里,我一个人始终在付出,却得不到一点儿甜蜜的回报,我再也找不到爱情了。”闺蜜在一旁不停地安慰。

受害者思维下陷入爱情的男女,第一年送玫瑰很好,第二年玫瑰已经不能满足,第三年就要付出更多精力和金钱;刚认识你时善解人意,认识久了就会向往“人生若只如初见”。

有过相似遭遇的人一定都有过这种体会:在一段亲密的感情关系里,主动一方的付出在另一方心中就是理所当然。这样的关系一定不会幸福,最终双方自然会抱怨,推卸责任,直至分道扬镳。在失败关系中,大家习惯把自己置身于“受害者”一方,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少付出的同时,多获得一点儿关爱。有些人总呼喊着:“有钱的富豪把钱分给我,给我一点点关爱。”似乎有钱人就应该把钱给他们一样,因为他们是弱者,就觉得理所应当。

关于受害者思维,我们都听过一句俗语:“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很多人之所以悲惨是因为他们选择悲惨,即便有更好的选择摆在他们面前,他们还是会选悲惨。

卜隆是一个“奔三”的程序员,他已经在目前的公司工作数年,用青春和精力换取了高额工资,但是工资不是他的追求,他希望升职。在他的认知里,只有升职,自己才有实力和地位结束自己的单身生活。

但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几年来,身边的同事来来去去,升职加薪的有好几拨人,可始终轮不着他这个老资历。好不容易抓着一个机会,只要做好某个项目就可以晋升,可是自己已经习惯了懒散,导致项目中途换人。

家里平时也给他张罗亲事,但他不是嫌弃这个太矮,就是嫌弃那个太黑,要么就是人姑娘看不上他。可以说卜隆现在是事业爱情双失利,聚会跟朋友诉苦,却尽是数落天命数落人,从不数落自己。

拥有受害者思维的人,除了伤害自己的能力强大,改善其他矛盾冲突的能力几乎没有。这样的人不愿意主动承担责任,总是在为自己开脱,好像全世界都欠他们的。这种受害者思维引发的自私行为,会让自己的人际关系变得紧张。但受害者思维也拥有一定好处,才会让如此多的人痴迷:让自己处于受害者模式,不需要为命运负责的同时,还能享受他人的关注与安慰,又可以保留自己的“伪装”,同时心理获得巨大的优越感。

陷入受害者思维的时候,你需要立即问自己几个问题:我在抱怨什么?是什么掌控了我的情绪?当你意识到受害者思维带来的情绪出自哪里时,不要逃避,也不要寻找所谓的拯救者,要勇于直面现实,明白没有完美的环境和人,只有改变才能成就自己,强者就应该负起自己的人生责任。多转换思维,强大是重建自我力量的积极因素,不要总想着自己如何悲哀。

内心真正想变强的时候,总会找到生活的力量,从而摆脱受害者思维带来的消极情绪困扰,找到幸福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