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当绝望碾碎了意志(1 / 1)

连续复习多年,发誓要上清华北大,可是屡战屡败的那个人已经回家卖煎饼果子了;那个哭着喊着爱你一辈子的人,对你进行长达七年的无果追求后,选择与别人结婚。有些人无论怎么努力都于事无补,然后于某一刻突然崩溃,在绝望的情绪中选择放弃。

生活中,当你一次次向一个目标发起进攻,又一次次倒下的时候,绝望情绪就产生了。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专业说法叫“习得性无助”,也就是说“无助”可以通过学习得到。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经用狗做过实验。第一步,把狗分成三组,第一组施加电击,但狗碰到箱子上的开关时,电击会停止;第二组同样施加电击,但无论怎样电击都不会停止;第三组作为对照组,不对狗施加电击。第二步,把狗放在装有隔板的箱子里,狗可以跳过隔板来逃避电击。

实验结果显示,第一组和第三组的狗很快学会了跳过隔板,第二组的八只狗中,有六只听到蜂鸣器响只是躺下,呻吟抽搐着等待电击。因此得出实验结论:第二组狗在第一步中被迫学会了它们怎么做都没有用的无助感,这种无助感产生的绝望情绪延续到第二步实验中,它们失去了尝试逃过电击的勇气。这种对现实的无可奈何,以及对未来的绝望情绪迫使狗选择“放弃治疗”。

这一在狗身上发现的情绪特点,推广到我们人类身上依然适用。我们也会通过生活中的不顺和失意习得无论怎么努力都没办法的无助感,慢慢地,我们在一次次失败中明白,努力没什么用,便不再努力争取。

难道这种习得性无助没有办法克服吗?不是的。上面介绍的实验中,六只狗无助,但还有两只走出了无助,这就说明无助感是可以克服的。为了证明这一点,实验人员用手帮助那六只无助的狗越过隔板,于是它们发现这种行为能够躲避电击,无助感被治愈了,并且是百分百永久性治愈。

无助感并不是一上来就给人以绝望情绪,它有一个发展过程。第一阶段,我们往往特别努力,希望取得一点儿成就,或者得到他人认可,但事与愿违,在不可控因素下,我们失败了,尝到了挫败和失落的滋味;第二阶段,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我们又努力去尝试,结果同上,我们开始意识到努力和结果并没有太大联系;第三阶段,我们仅有的勇气被接踵而来的失败消耗殆尽,产生绝望情绪,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继续行动;第四阶段,绝望情绪损伤心理认知,进而影响到行为,我们完全处于“废柴”状态,丧失行动力。

刺眼的阳光晃得世樑睁不开眼,但是光的亮度告诉他,现在已然是中午,早上的面试又泡汤了。离职已经一个月的世樑每天都以这样的状态醒来,睁开眼后告诉自己晚上别玩手机别熬夜,可也只是想想。他还是每天去招聘网站上象征性地投上三五个简历,然后继续躺着。

世樑刚大学毕业那会儿,自己开店创业,结果赔得一塌糊涂。家人希望他回老家发展,别在外面瞎折腾了,可是世樑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依然硬着头皮在大城市发展。两年时间换了七份工作,每份工作都是刚过试用期就选择辞职,有的是因为比不过其他优秀同事,有的是因为自己干得不够好而被老板批评。

每换一份工作都是一次失败,世樑的内心也越发憔悴,当初那股子出来闯**的劲头早已消失,现在已经不敢想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只想着能够苟活就行了。觉察到自己内心的无助感,世樑想是不是自己心理出问题了,当“习得性无助”这个概念出现在手机屏幕上时,他突然想起来自己当初创业打拼时的场景。他也曾努力过、奋斗过,只是不知从何时起,就放弃了希望。

如果一个人总是在工作上失败,他就会放弃工作上的努力,怀疑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其实并不是“真的不行”,只是“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在作祟,内心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不可抗因素,索性在绝望中放弃。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学生群体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一次次的成绩不好会让他们认为自己智力有问题,加之家长的“打压”,他们可能在几年之内都走不出来,更甚者影响毕业后的人生发展。

长期行为无效的挫败感和外界负面信息是导致习得性无助的罪魁祸首,要想解决无助感,摆脱绝望情绪带来的痛苦,就必须进行调整。首先要客观认识“习得性无助”这一心理现象,在心中告诉自己“我不是傻子,我不是能力不行”。在明确自身问题的同时,多和正能量人群接触,通过社交互动带动自己的积极情绪。我们还要提升自己对社会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敢于从头再来。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能够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困扰我们的问题得以解决,所有的不幸才会变成万幸。

当生活中的希望一个个落空时,要坚定、沉着,绝不能因为失败而陷入无助的旋涡。长久的无助会让我们心中滋生绝望的情绪,只要乐观地坚持下去,在某一天蓦然回首时,生活必然是最初美好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