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1 / 1)

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瞬间,出于仪式感,大家总喜欢许下诸多心愿:可能想要学习某种技能,可能想要拥有迷人身材,可能想象着变成一个截然不同的自己……然而年复一年,还是原地踏步。为什么?因为行动停留在思想层面:想要学习时忍不住和游戏约会,想要减肥时受不了蛋糕的勾引。

现在的社会节奏下,焦虑成为一种普遍的“城市病”。无知的人还会把焦虑情绪理解为有追求、有上进心。生而为人,自然带有人性弱点,所有人都容易半途而废、乐于享受当前的快感。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说:“那些经常受困于不安和焦虑的人,对未来往往有‘想太多’的毛病。”他建议换一种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聚焦于那些正在发生的事,处理好眼前问题。

一个月以前,雷凌在微信上加了一位同校师哥,这个师哥一直在进行写作,小有名气。雷凌向这位师哥咨询:“我喜欢写作,也想像你一样做写作方面的工作,我该怎么办呢?”

师哥反问道:“你现在开始写了吗?”雷凌答:“还没有,这目前还是一个想法,不知道如何实践。”

“什么都不要想,就去写,行动起来才是王道。”师哥直截了当地告诉她。

半个月以后,雷凌又找到了师哥,这次询问的是写长篇小说,还是写一些短篇文章。也就是说,这半个月以来,雷凌还没有动手写作。

一番讨教之后,雷凌选择写短篇文章。师哥本想着她这次可以真正下笔了,谁知道没过几天她又问自己的文章如果发网上会不会没人看,总之又是一通担心。

最后师哥只给她留下一句话:马上动手去写,不要再想这想那了。至于雷凌的写作事业,后来也就没有了后来。

想太多的人总是把时间花在纠结上,总是想着什么都准备好了,再开始行动,结果永远开始不了。因为人性就是这样,我们把所有期待放在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很多作家在给新人的经验中,往往提及写作需要当下及时动手,什么写大纲、考虑市场统统无用,只要你去写就好。我们也想过环游世界,可是一想到外语不够好,还是算了吧;想过创业,考虑到大环境不够景气,自己毫无经验,还是算了吧。

大公司的HR(人力)在招人时,会着重考察应聘者的执行力,他们可能不是最有创意的,却是勤于将创意转化为产品的工作者,而因为拥有超强的行动力,这种员工往往最受猎头青睐。

泰勒·威尔森有一句名言:我这一生中有过形形色色的想法。我们的脑海中有成千上万种想法,当写作、锻炼、读书等多个想法和目标同时出现的时候,“做太少”的弊端就开始暴露,我们会以干劲十足开始,以拖延放弃告终。

“想得多”在我们的认知中是一件好事,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想太多会使人产生更多选择,从而导致想法无法被贯彻落实。

哥伦比亚商学院心理学家希娜·伊言格教授在2003年进行了一项研究,调查人数达八十万之多,目的在于研究增加投资选择是否会对参与退休储蓄计划产生影响。

按照研究人员的预测,结论应该是:如果有更多的投资选择,会有更多的员工参与退休储蓄计划。每个人都认为选择越多越好。

但是研究人员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让人大吃一惊。数据显示,员工们参与退休储蓄计划的可能性随着投资选择的增加反而降低。

马云曾经说过:“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醒来走原路。”选择越多,行动越少;追求的想法和目标越多,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小。不能真正坚持到最后的原因往往是现实里缺乏时间、恐惧失败以及多选择下的精力枯竭,由此产生拖延症,放弃行动。

想太多会焦虑而直接影响积极情绪。上司不经意的一句话我们就会惴惴不安,反思自己哪里做错;男朋友的一个无端举动,女方脑海里就会脑补出“他不爱我”的大戏。

当你还在为做不做而纠结犹豫时,行动派早已着手去做。久而久之,明明大家同一个起点出发,最后却被人家甩在了后面。

面对“想得多,做得少”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办法进行调整:首先要相信自己,只要心中冷静思考“这件事靠谱”,就去付诸行动,不要害怕失败、自我怀疑,相信自己正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开始容易做到,结束往往很难,为此要从小处做起,做一些小改变,从“容易”之中养成完成任务的习惯。做事要灵活,不要埋头死磕,如果真的行不通就果断放弃,更好的想法值得更好的情绪和更多的时间。

焦点不在明天,而在精神集中的“现在”,思考太久往往会产生拖延和焦虑。当某件事可以前进的时候,就坚定走出第一步,在行动中思考,思路变得开阔,后面的事也会顺利起来。人生不需要太多的想法,选择对的事情做,坚持做,美好才会如约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