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其实都是自己给的(1 / 1)

在这个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世界里,你觉得压力大吗?我们经常可以在媒体上看到诸如员工因离职纠纷报复管理者、因事业受挫抑郁自杀等新闻消息,种种事件表明实际生活中许多人的抗压能力不够。

关于压力的科学定义,我们可以从不同的领域找到不同的答案,但是作为一个凡夫俗子,我们关注更多的是生活压力。生而为人,在不同的年龄段,都会拥有不同的压力感:上学时学业是压力、毕业了就业是压力、结婚了房车是压力,其中有现实的金钱压力,也有无形的心理压力,简直就是“无压力不人生”。

简单总结下来:想要达成一件事,从开始到完成,中间的这一段就称之为压力。压力是事件在完成过程中焦虑、担心的合集,是一种对于未知和失败的恐惧情绪。生活中受困于压力而导致严重后果的例子屡见不鲜。

清明节,一位老父亲在坟前哭诉:“你想得太多,我们做父母的不指望你能赚多少钱,只想着你能过好自己的生活。”死者名叫弦之,是这位伤心父亲的儿子。

十年前,弦之大学毕业,工作之初的工资并不高,那时的弦之心里只有一个念想:“维持好自己的生活,不问家里和朋友要钱。”住最便宜的出租屋,吃最便宜的路边摊,有时候为了节省开支,弦之甚至会连续几天吃泡面。父母知道他在外不容易,经常叮嘱他实在不行就回老家县城发展,每次弦之都笑嘻嘻地说没事,自己一定会赚大钱,孝敬父母。

经过几年打拼,生活越来越好,弦之开了自己的公司。可是好景不长,合伙人卷跑了大笔资金,公司倒闭了,女朋友也选择跟他分手。这时,本来还有一丝干劲奋斗的弦之突然又接到母亲癌症去世的噩耗,重重压力之下,弦之崩溃了,最后选择跳楼。

经历过初入社会全过程的我们大概能够体会,房东天天追着要房租,自己还要解决吃饭问题。但是工作不如意,工资不理想,走投无路时,又实在张不开嘴跟家里人说,于是压力产生了,却也只能往自己身上扛,很多情况真的让人欲哭无泪。

有些人惧怕压力,一碰到压力便转身离去,这样的人不免活得潇洒自如。还有的人敢于主动去寻找压力,这类人往往对自己的办事能力和抗压能力都相当有信心,压力在他们面前是精神动力,对他们而言,“有压力就有动力”这句话一点儿没错。

周杰伦当年在吴宗宪手下写歌,却没一个歌手要他的歌。《眼泪知道》最初是给刘德华的,但刘德华不要。最后吴宗宪说:“如果你七天能写五十首歌出来,我选其中十首给你出专辑。”

周杰伦在那七天没怎么出门,吃掉了一箱泡面。后来,他的第一张专辑《Jay》面世,一举夺得2001年台湾金曲奖的“最佳流行音乐演唱专辑”,并获“最佳制作人”和“最佳作曲人”两项提名,周杰伦一下子红透半边天。

主动接受压力和被动接受压力两者同样都是要面对压力,但是性质不同。前者的压力更多地来源于自己对成功的渴望,后者则是被环境所迫,不得不完成任务。有趣的是主动接受压力完全可以放弃这份压力,被动接受压力却无法轻易放弃。压力不是驱动力,热爱才是。

适当的压力能让人更积极地面对竞争和挑战,是我们的助力。只要没有达到心中目标,就会产生压力,而实际生活中,几乎没有人能做到什么事都不思不想。周杰伦完全可以选择不写那五十首歌;我们也可以天天睡觉不再早起,管他迟到不迟到;你也能不在乎家人朋友的看法,不结婚了。如果真的可以这样,那倒真没压力了,不过肯定是一句话:根本办不到。大多数时候,压力都是自找的,但是有些压力真的不由我们掌控。

长期持续性的压力会给身心带来各种问题,比如生理上的心脏病和免疫系统问题,心理上的焦虑、恐惧、抑郁等,甚至可能引发猝死。

一个人要想缓解压力,必须结合自己的生活背景,找到压力的出发点,从根本上进行缓解。注意这里用的是“缓解”一词,我们可以跑跑步、玩玩游戏,通过转移注意的方式来暂时性忘却压力痛苦,但要想彻底解决压力,除非那个出发点被解决掉,或者真的可以做到放弃。

21世纪的每个人都有压力,在追求目标的路上砥砺前行,不要滋生抱怨情绪,如果做不到放弃,那就牢记,这种压力其实是自找没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