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老师被学生家长连扇耳光,一气之下跳楼身亡;面对微博投诉,服务员愤怒地用滚烫的锅底泼洒顾客,致人毁容。生活中,你是否也有被人气得发抖而控制不住冲动情绪的经历?即便没有这种极端经历,你也很可能听到朋友或同事的一句话而性情大变。
外在事件可以改变情绪。丢失工作、房贷难还,日复一日的外界压力让情绪处在崩溃边缘。这是因为与人共事时,敏感者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充满祥和的环境中,人的情绪会变得活跃;消极环境则会使人感觉疲惫,充满攻击性。
凌斌和靳珊是一对结婚多年的夫妻,随着时间推移,两个人的婚姻**早已淡化。靳珊是在职妈妈,下班回到家,除了带娃还要做家务,而凌斌下班回来就知道玩游戏,两人因心态失衡而争吵不休。“你就不能帮我看会儿孩子吗?”看到凌斌在那“葛优躺”的靳珊开始发作。“我累了放松下怎么了?我上一天班了。”凌斌有点恼火。“我也上班,回到家还不是带孩子干家务?”靳珊也着急叫嚷起来。凌斌完全不理会,依旧玩游戏。争吵过去一个星期,两个人又因为速溶咖啡包装袋扔进垃圾桶还是留在桌上发生争执,一个说对方邋里邋遢,一个说对方多管闲事,火药味十足,七天前的家务老账又在争吵过程中被翻出来。
大多数人的婚姻中都有各自的家庭风波,往往是妻子愤怒、指责、抱怨,丈夫逃避、冷漠、不理会,双方都因情绪让彼此关系越来越远。《婚姻治疗的九个步骤》的作者苏珊·约翰逊说:情绪体验和表达是家庭中社交互动结构和调节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在治疗中重塑人际互动的关键元素。
为什么情绪那么容易被外在环境左右?容易被外在环境左右情绪的人往往是高敏感型人格,这种人格的典型特点就是对别人无意中说的话耿耿于怀,对陌生的人和事物感到不安。因为对于细节的感知能力太过强大,所以容易胡思乱想情绪化。内心缺乏自信的人也容易因为外在环境而抨击自己,给自己贴上负面标签,从而产生负面情绪。另外,如果太看重某人在心里的地位,那么某人的一言一行都会牵动我们的情绪。关于情绪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因素,专业人士有过相关研究。
阿尔伯特·埃利斯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美国“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之父,他在《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一书中,提出了三种影响情绪的病态思维模式。
第一种:我们把一切看成灾难,不是灾难也放大成灾难,总是用“万一……”来看待外在环境,这是灾难性思维方式。第二种:绝对思维方式,“我必须”“我一定”,类似于这样看问题的方式。第三种:合理化。“那又怎样?”比如这次没考好,那又怎么样?这三种病态思维让我们把事情恐怖化、绝对化、合理化,因此外在环境经常主导情绪。
立足于社会现实,我们每天为了房、车、钱而奋斗,生活节奏极快。因为社会压力大,所以人的情绪比较焦虑。利用相反原理,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再也不用受到外在情绪困扰的方法:看透一切,独善其身,忘记心中伟大目标,类似于出家人那种清静无为。可是在信息时代,这个设想绝对不会实现,因为人已经习惯于因为一件小事而发作情绪,有时候甚至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前些日子,网上关于重庆公交坠江事件的视频引发了人们的热议,视频中的公交车失控坠江,而原因竟然是一个女乘客因坐过站而控制不住情绪,在公交车行进过程中对司机进行殴打,最后公交车冲进了江中,造成重大伤亡。
分析整个事件,原因仅仅是坐过站这样的小事,换作任何一个人或许都不会因为坐过站而对司机动手,或许是因为女乘客有急事,或许是她上车前心中就有火气。无论怎样,我们都不应该因为一件小事就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在无辜人身上,害人害己,这就是前车之鉴。
每个人都有情绪,当情绪失控时,心态就会失衡。如何不让自己的情绪被外在环境左右呢?
首先,要了解到情绪具有传染性,尽可能远离情绪传染源,适当保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态度,甚至有些不关己的事情都不要去听;其次,为自己的交流设置范围和界限,与那些负能量产生者划清界限,勇于对别人的负能量宣泄说“不”;再次,明确内心需求,提前打好预防针,以便应对需求破灭后产生的失落情绪;最后,或许一个黑眼罩会让一切不良情绪烟消云散。
情绪过激导致恶劣后果往往是因为太在乎外界因素,虽说情绪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左右,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运用一定方法及时调节情绪、接纳情绪,就会发现可以把情绪把控在一定范围内,在这个范围内的小情绪泛滥不仅不会有什么问题,还会为充满压力的生活带来丝丝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