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70、80年代,英国的经济发展面临欧洲的竞争,但是,当时英国在战争、外交以及帝国扩张方面的成功并没有给政治家带来太大的压力;进入90年代后,经济发展的滞后和外交上的孤立使英国的上空布满了阴霾。面对强大的欧洲竞争,英国的经济实力与保持霸权的愿望越来越不对称,它不得不更大范围地利用殖民地资源,其结果是资源越来越少,责任越来越大,如波特所述:英帝国“就像一只靓鸟蓬起羽毛显示它的支配力”[1]。
19世纪90年代,欧洲各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英国工业技术不仅相对落后,而且管理方式和资金投向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尽管英国对外贸易的增长仍然达到23%,但是,德国作为欧洲经济发展的黑马,把英国远远地抛在后面。同时,法国经济也出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其实力几乎与英国比肩。荷兰和比利时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更快,1880—1890年进出口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37%、170%和33%、56%。英国的进口增长20%,出口则出现负增长。见下表:
欧洲贸易[2]
(单位:百万英镑)
英国的大宗商品如棉纺织品和羊毛的出口也出现下降的势头,1875年大宗商品的出口占全部出口产品的35%,1900年仅占27%;英国的钢产量相继被美国和德国超过。虽然英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国和贸易国,但是其领头羊的地位已无情地被取代了。
1880—1913年部分国家的产品出口额占世界总出口额的百分比[3]
英国经济优势的丧失导致原来的贸易平衡被打破,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各国和北美市场的准入难度加大,进口的产品越来越多,出口的产品和数量越来越少。在1870—1879年间,对欧洲和北美的进口为8180万英镑,出口为3340万英镑,再出口为470万英镑;
1900年增加为2.416亿英镑,1.19亿英镑,4190万英镑;1909年分别又下降为1.518亿英镑,3610万英镑和2400万英镑。[4]到90年代后期,英国的进口超过出口50%。[5]英国的贸易逆差一方面要通过海外投资的利息来弥补(90年代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影响了各国的对外投资,利用投资来补偿已经不再现实);另一方面,必须利用帝国内的贸易关系。英国殖民地如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印度仍然与宗主国保持频繁的贸易联系,新建立和开发的殖民地也为弥补宗主国的贸易逆差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特别是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如表中所示:
联合王国内的贸易额(年平均)[6]
(单位:百万英镑)
殖民地吸收了英国全部出口额的33%,而殖民地的进口额只占总进口额的22.3%[7],然而英国仍然不能摆脱长期形成的贸易逆差。为了进一步利用殖民地市场,英国不得不调整其产品结构,导致了自身经济的不均衡发展。90年代,英国的利益与60年代相比已大相径庭。英国依靠外国市场吸收其产品,依靠外国供应商提供生产原料和奢侈品,甚至生活必需品,一个“高度特殊的经济”已经形成——高度地依赖,丧失了生产销售的独立性。19世纪后半期,英国生产的棉织品远远大于国内市场的需要,而且原料要依赖进口,如果恰巧供应商中止贸易,英国将面临生存危机。“当其他国家也对世界贸易产生兴趣时,它对英国就不再是什么奢侈品,而只剩下一点点。”[8]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90年代英国已经丧失世界经济霸权的地位,但仍然奉行自由贸易的原则,加重了经济的负担:其他国家的产品可以自由进入英国,而英国的产品不能够自由进入其他的国家。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英国的经济形势进一步明朗:在自由贸易的推动下,外国产品像潮水般涌进英国敞开的大门。1900年,英国进口已经达到60年代的两倍。[9]英国的支付手段已不再是有形贸易的收入,而是转向无形贸易——保险、银行和其他行业。到1890年,英国无形贸易的收入也不能弥补贸易赤字,唯一的办法是通过改进生产技术和设备增强产品的竞争力。但是,英国经济的恶性循环已经形成,工业落后导致资本外流,资金外流导致工业的落后。
英国经济的困境使政治家不得不把眼光投向不发达地区,试图将它们变成剩余产品的销售市场和资金的投资场所。不发达地区对英国的重要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不发达地区经济滞后,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英国可以提供它们缺少的资金。19世纪90年代,英国资本的92%投向欧美以外的市场,其中一半投向亚洲、非洲以及大洋洲。第二,从贸易上看,不发达地区需要更多的进口产品,而他们由于技术落后,不能提供有竞争力的出口产品,恰恰弥补了英国的贸易逆差。第三,不发达地区还没有建立起保护市场的关税壁垒,英国可以远离欧美国家的高额关税,把前者变成英国的“自由市场”。因此,扩大英国的海外领地的重要性已经一目了然,英国不仅需要维持现存的帝国,更需要新的帝国领土。
英国经济发展的停滞还对英国的政治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其一,为了维护帝国版图,英国承担了过重的财政负担。殖民地市场是英国所渴望的,殖民地的安全也是英国必须保证的。印度北部边界的安全一直是英国政府关心的问题,强大的俄国随时都有可能在中亚采取任何行动,中亚边界的变化直接威胁印度的安全。为了印度,英国不可避免地要与俄国发生冲突,“在这样的冲突中我们不得不为生存而战”。南非的富裕不仅影响英国移民与原住民的关系,而且布尔人的敌对情绪时刻威胁其安全,同时,其他的欧洲国家也想在南非获得利益,保护南非是英帝国不愿意推卸也不能推卸的责任。占领埃及使英国得到了北非市场,但是,在海外殖民中的过多收益,导致了法国和德国的敌对,降低了英国的国际声望,“巨大的帝国拥有一个比世人所见的更脆弱的外表”[10]。
其二,英国海军力量削弱,削减了英国的整体实力。英国依靠强大的海军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1588年英国战船战胜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显示了巨大的威力;1814年纳尔逊打败拿破仑,标志着英国的海军具备了称霸海上的能力,英国的胜利无一不与海军联系在一起。保卫帝国需要强大的海军,1894年乔治·汉密尔顿勋爵说:“大不列颠和外面世界的海上交通是如此重要,简直就如人类的呼吸道对于他们的生命一样。”[11]1899年,英国政府制定了发展海上力量的“双强标准”——英国海军力量必须超过任何两个欧洲国家之和。但是,由于财政的原因以及造船需要时间,加上德国拼命追赶,英国自制定标准以来,从来就没有达到这样的标准。
其三,光荣孤立造成外交困境。1871年德国统一以来,英国一直奉行光荣孤立政策,认为不需要与任何一个欧洲国家建立同盟关系,利用英国的经济和帝国优势,就能够操纵欧洲的均势。随着世界范围力量的变化,德法联合或德俄联合的迹象都相当明显,英国政治家对之深感不安。1899年罗斯伯里勋爵说:“一个小岛……孤零零位于海的北面,被仇恨、被嫉妒以及被许多世界大国的称霸野心所注视,在那些依靠百万人设防的国家中是如此孤单。”[12]1894年,张伯伦针对英国的光荣孤立政策向英国议会提出了质疑:“你们长期保持孤立,难道你们能说在某个时候不可能遇到三个大国联合起来反对你们 ”[13]比他们更早担心英国孤立的是维多利亚女王,1893年她说:“俄德之间可能的联合会证明将对我们的力量产生灾难性的影响。”[14]孤立的帝国“被剥夺了武器,双手被束缚在身后,**的咽喉暴露在帝国的锋利屠刀之下”[15]。
英国将怎样扭转这样的经济、政治和外交的困境?政治家们给出的答案是——加强与殖民地的联系,争夺更多的土地,建立更大的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