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光光,
孥来望娘。①
娘看见:“心头肉。”
爹爹看见:“百花香。”
哥哥看见:“亲姐妹。”
嫂嫂看见:“嬲家娘。”②
——《古今风谣拾遗》
【注释】
①孥——音nú(奴),儿女的统称。这里是女儿的自称。
②嬲——音niǎo(鸟),这里是嫂嫂的骂人话。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姑嫂关系的童谣。收集者没有注明流传的时间、地点,大约是清代后期的产物。
这类童谣,在旧中国的民间文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中国是一个十分重视家庭的国家,二千多年前,“圣人”们便想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世良策,把家庭纳入了社会政治的轨道。但是,十分遗憾的是,尽管圣人们如此重视家庭,家庭却从来都没有治理好。在旧中国的家庭中,有两点表现得非常突出:一是受到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私有制思想的影响,表现为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强烈的自私性和排他性,不仅对他人的家庭是如此,就是对待家庭中的“他人”(以夫妻子女为中心的小家庭圈子以外的人)也是如此。所以,尽管有所谓圣贤提倡什么“几世同堂”、“天伦之乐”之类,但是任何大家庭几乎都难以和睦地维持下去,不是维系四分五裂的表面平静,就是以分家了事。而在这种大家庭中,尤以姑嫂妯娌之间的矛盾为更加突出。二是从孔孟以来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影响,家庭中往往视女孩为外人,从小就加以歧视,所谓“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孩儿终归是人家的人”之类的舆论几乎无时无处不在。所以,女儿外嫁后,回娘家也是一桩难办的事,弄得不好,娘家和婆家都会有人怀疑、妒忌、歧视,而一般也是在姑嫂间表现得特别明显。
这首童女谣通过一位回娘家的女儿在家中受到不同人的不同对待,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旧式家庭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姑嫂间尖锐的矛盾。“月亮光光,孥来望娘”。这两句是动态中的静态,既是起兴,又是一种典型环境,点出了这个女孩的不妙的处境:她劳累了一天,只能在晚上趁着月亮光来看望自己思念的亲娘。她是个什么身份的人? 也许是童养媳,也许是一个在婆家备受折磨的小媳妇,总之,她在婆家不会是很得意的。对于她的到来,家中的几个人反应是各不相同的:妈妈看见的也许是她早衰憔悴的模样,忍不住抱住她,“心头肉”呀地叫了起来;爹爹也许是强颜欢笑,希望给女儿一丝安慰,夸奖她是春天里的百花,又香又美;哥哥对于妹妹的到来也表示欢喜,但表达得比父母要拘谨而小心,只是叫一声“亲姐妹”而已;只有嫂嫂,虽然也是出嫁的“过来人”,却最不欢迎小姑子的归来,而暗地里轻轻地骂她“嬲家娘”。是怕她“刮”走家中早已属于自己的财产?还是担心她的到来会给自己带来不幸?理由没说,可以听凭读者通过想象(书为像)去补充。
在写作上,这首短短的童谣也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地方。它像一出一次性亮相的短剧,让四个人围绕小姑回娘家这一情景演出不同的角色,而每个角色仅仅说了三个字的一句话,便把他们的身份、在这一事情上的态度、立场和感情表达得较为恰如其分。另方面,在四个人中,娘、爹、哥的出场既是自身角色的需要,也是陪衬嫂嫂的需要。让他们三人的“热”来衬托嫂嫂的“冷”,对表现主题和实现人物都颇为有力。这种铺垫手法也是童谣中常见的。
【今译】
月儿亮光光,孩儿来看娘。娘看见连叫“心头肉”,爹爹见了直夸赛过百花香,哥哥叫了一声“亲姐妹”,嫂嫂暗暗咒骂“嬲家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