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己巳川蜀童谣①
强贼放火,②
官军抢火;③
贼来梳我;④
军来篦我。⑤
——《二申野录》
【注释】
①正德——明武宗朱厚照的年号。己巳为公元1509年。川蜀——今四川一带。
②强贼——强盗,这里是对农民起义军的诬称。
③抢火——在火中抢东西,即趁火打劫。
④梳——一种梳头的工具,齿与齿之间缝隙较宽。
⑤篦——一种竹木做成的统头用具,齿与齿之间缝隙很窄,可以篦去头皮屑或虱子卵等。
【赏析】
明武宗正德初年,四川一带出现以“顺天王”蓝廷瑞、“刮地王”鄢本恕、“扫地王”廖惠为首的一支农民起义军,人数达十万多,下有四十八个总管,力量扩大到陕西、湖广一带。这使明朝统治阶级十分惊恐,先后派洪钟、陈金、林俊等带兵前往镇压,他们不仅残酷屠杀起义军,而且残酷地虐待和掠夺普通老百姓,给百姓带来的危害大大超过了所谓的“强贼”。这首《川蜀童谣》就是这种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童谣抓住两个形象的譬喻,把所谓的“强贼”与官军作了强烈而鲜明的对比。第一个譬喻是“放火”和“抢火”,指出:如果说“强贼”的作为是“放火”,那么官军并不是救火,而是典型的趁火打劫;“放火”者固然可怕,但“抢火”者更加可恨,可恶。第二个譬喻更进一步,以“梳”和“篦”来说明官军给老百姓造成损害的严重:如果“强贼”的到来好像梳子梳过的头一样,那么,官军的行为则简直像篦子篦过似的;梳子因齿间距离宽,梳过之后总还可以有一点“漏网”之物,而篦子所过之处,人民的财物无论巨细都被刮得一干二净了。这里,童谣虽然对农民起义军的看法不够正确,甚至可以说有某些污蔑攻击之处,但它的重点则在于揭露那些政府的官军。所以,它的意义是极为深刻的。
童谣所反映的情况有着充分的事实依据。《明史·陈金传》就记载着这样的例子:“(金)所用目兵贪残嗜杀,剽掠甚于贼,有巨族数百口阖门罹害者。所获妇女,率指为贼属,载数千(书漏千)艘去。”仅良家妇女被**掳掠的就达数千艘船之多,其他可想而知。这是多么怵目惊心的事实!
在明代,这样的“官军”不如“贼”的记载甚多。如《明史·陈金传》所引的《士兵谣》说:“土贼犹可,士兵杀我。”《明史·洪钟传》记载,“追剿”起义军的官军往往“馘良民为功,士兵虐尤甚”。因此,又有“贼如梳,军如篦,土兵如剃”的民谣。《炎徼纪闻》记载,岑猛带兵去江西华林洞“剿贼”,“沿途剽掠”,老百姓作歌谣对比道:“华林贼,来亦得。士兵来,死不测。黄狐跳梁白狐立,十家九家逻柴棘。”《防海辑要》记载有“盗来讨火,军来饭我”的说法,《练兵纪实》有“贼是木梳,兵是竹篦”的记载。所有这些记载,都无例外地表明:官军的危害超过了“盗贼”。本来,官军的职责应该是反对“盗贼”、保护老百姓的,现在,却出现了这样颠倒的情况,这不令人深思猛省吗!统治阶级中一些有识之士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如明代着名的将领戚继光就曾引用东南沿海一带流传的“贼是木梳,兵是竹篦”的民谣,告诫部下要注意爱护老百姓。这也可以看作是民谣在现实生活中所发挥的一种积极作用吧。
【今译】
强贼把火放,官军拼命抢;贼来如梳有漏网,官军如篦全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