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初童谣①
嘉靖二年半,
秫黍磨成面;②
东街咽瞪眼,③
西街吃磨扇。④
姐夫若要吃白面,
只待明年七月半。⑤
——《二申野录》
【注释】
①嘉靖——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时为1522~1566年。 ②秫黍——秫音shú(熟),粘谷子,也指粘稻。黍,俗称高粱。这两种农作物均属粗粮。这里泛指一般质量差的粗粮。
③东街咽瞪眼——“东街”,与下句的“西街”,均是泛指。“咽瞪眼”,指粗粮难以下咽,噎得人伸脖子瞪眼睛。
④吃磨扇——磨扇,用来把米、麦等加工成粉的石磨,分上下两扇,故名。“吃磨扇”,是夸张的比喻,表示无东西可吃。
⑤七月半——旧社会的迷信说法,以农历七月半为“鬼节”,届时,活着的家属要给死去的亲人烧纸钱和上供品。
【赏析】
明王朝自武宗朱厚照以后,各方面开始走下坡路。明世宗朱厚熜上台,在革除武宗时弊政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社会生产力因之略有发展。但是,阉党专权,特务横行,战争频繁,灾祸迭出,仍是当时的普遍现象,尤其是到了后期,他迷信长生不老之术,不问朝政,国事尽付于奸臣严嵩,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内讧不断,贪污腐化严重。在天灾人祸的压迫之下,人民的生活痛苦不堪,许多农民终年辛苦,但所获几乎全部交了粮赋,自己一年到头只能以野菜、树皮充饥;遇到水旱蝗灾之时,大批饿死也是常有的事。明人杨慎编的《古今风谣》,将童谣的前两句改为“半秫黍,磨成面”,删去了“嘉靖二年”,恰恰表明了这首童谣的时代背景,也可以看出当时文人忌讳之深。
这首童谣以一个小孩子迎接姐夫到来时诉说生活艰难的形式,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嘉靖初年人民的悲苦生活。一开始就点明时间是发生在“嘉靖二年半”。嘉靖二年是1523年,“年半”指半当中,约六七月间。这一年灾荒严重,史有明载。如《明史·五行志》载:嘉靖二年,“两京、山东、河南、湖广、江西及嘉兴、大同、成都俱旱,赤地千里,殍殣载道。”“应天及滁州大饥”。由此可见,童谣的写实性是很强的。“秫黍磨成面”以下三句通过吃的东西的细节描写反映情况的严重。小孩子的姐夫在这种饥荒年头到岳父家来干什么 也许就是准备祭奠饿死的亲人才来的。小孩家中平时根本吃不上粮食,这次姐夫远道而来,又赶上鬼节准备祭祖,才磨了一点高粱谷子之类的粗粮面吃。虽说这种粗粮难以下咽,但比起没有吃的人要好多了。“西街”的人就只能呆呆地望着空空的磨扇出神。这是多么令人心酸的一幅图画!“姐夫若要吃白面”二句,则更进一层点出这种灾难远没有到头,改善生活还看不到希望:姐夫如果想吃白面,只有等到饿死之后在明年七月半“鬼节”的时候来“享受”,那时说不定能闻到一点白面的气味!这种失望是多么深刻,写来又是多么的沉痛!这首童谣与稍后流传的民谣:“嘉靖嘉靖,家家户户,干干净净”,在揭露封建统治者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在感情色彩上却更要沉痛深切得多。
【今译】
嘉靖二年刚过半,赶磨秫黍粗粮面。东街噎得瞪大眼,西街干对空磨扇。姐夫要想吃白面,须待明年七月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