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燕王未起兵时童谣①(1 / 1)

燕王未起兵时童谣①

烟,烟

北风吹上天。②

团团旋,

窠里乱。③

北风来,

吹便散。

——《二申野录》

【注释】

①燕王——明成祖朱棣(1360~1424)未当皇帝时被封为燕王。《古今风谣》引这首童谣题为《革除中童谣》,末句“吹便散”作“便吹散”。

②北风——暗指燕王的势力,朱棣封地在今北京一带,位于当时明朝的国都南京的北面,故名。

③窠里乱——燕王从侄了朱允炆手中夺权,动用武力,是骨肉相残。这里的“窠”,是借燕窠来比喻明皇室内部,一语双关。

【赏析】

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活了71岁,在位三十一年,但是“接班人”的问题却没有解决好。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匆匆忙忙立了一个小娃娃朱允炆为皇太孙,临死时,遗诏让他接位,即后来“短命的”惠帝。但是,皇室的其他成员却不买账,特别是朱元璋众多的儿子们,觊觎神器者大有人在。朱元璋死后不久,尸骨未寒,争夺帝位的激烈斗争便开始了。

原来,朱元璋害怕权力落入外姓之手,大封儿子为王,并让他们拥有重兵。惠帝上台之后,听信齐泰、黄子澄的意见,计划削藩,而藩王们觉得不妙,便不免有所动作,因此给皇帝抓住了把柄。惠帝上台短短几个月,就先后废周王朱、齐王朱、代王朱桂、珉王朱为庶人,湘王朱柏畏“罪”自焚死,燕王朱棣也受到“诏让”(即皇帝的指责),只是因为他拥有重兵,不敢采取过激措施。但燕王已轧出苗头,先是假装生病。建文元年六月,皇帝派人围住燕王府,在这种情况下,燕王公开举起了造反的旗号,以“靖难”的名义,指齐、黄为奸臣,发兵南下。经过约三年的争夺,惠帝失败,燕王攻入了南京,夺取了帝位。惠帝一说“不知所终”,一说“自焚死”,还有一说是:他化装从地道中逃出,后来出家做了和尚,四处云游。有记载说,后来朱棣派三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目的就在于寻找朱允炆,消除后患。此事究竟如何,至今仍是一个谜。

这首童谣就是这场政治斗争的产物,多半是燕王为自己上台制造的“舆论”之一。“烟,烟,北风吹上天。”以“烟”谐音“燕”,代表燕王,“北风”,指明地域、方向,“吹上天”,既是比喻,又是象征,表示燕地位的变化,“上天”,即指登上帝位。这两句以写风景来暗喻政治,显得巧妙而自然。“团团旋,窠里乱”,是写燕王“上天”的过程。这里以鸟中的“燕子”来取代象征的“烟”,以“窠里乱”形容燕王与惠帝三年间的苦斗、自相残杀,也十分贴切。“北风来,吹便散”,又换了喻体,被吹散的显然不是吹上天的“烟”,而是阻碍“烟”上天之物。风来即被吹散,则极写其不经吹,事实上表现了惠帝力量之弱,而显示燕王之强。从内容看,如果是燕王未起兵时的童谣,倒也反映了燕王的自信。但此童谣正史不载,而记载它的《二申野录》又多记“妖异之事”,是后人根据已发生的史实编出来的“小说家言”,也是有可能的。《明史·五行志》还有道人歌:“莫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也是此类产物。

【今译】

烟啊烟,北风吹着上了天。燕子飞得团团转,窠里乱斗真凶狠。烟随北风吹过来,吹着什么即刻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