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至正十年河南北童谣①(1 / 1)

至正十年河南北童谣①

石人有双眼,

挑动黄河天下反。②

——《元史·五行志》

【注释】

①河南北——黄河南北。

②挑动黄河——指治理黄河的工程。古时修河多靠锄挖肩挑,故称“挑动”。

【赏析】

这是利用童谣为农民起义造舆论的一个例子。

至正十一年(1351),元朝政府任命当时的工部尚书贾鲁为总治河防使,负责修治黄河。贾鲁从黄河两岸征集了数十万人投入治理工程。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由于统治阶级并不是从利民出发,所以把利民措施变成了害民的举动:大量抽调劳力修河,使农民耕作误了农时,影响农民收入;同时,在修河过程中,官吏们还趁机敲诈勒索,弄得民不聊生。《元诗纪事》卷四一有《嘲诸司》诗说:“丞相造假钞,舍人做强盗。贾鲁要开河,搅得天下闹。”就是对这种情形的一幅素描。而这,正是农民被迫举行起义的一个直接动因。

贾鲁的修河工程从四月开始,到十一月告竣。快结束时,河工们在工地上挖出了一个石雕人像,石人身上刻有两行字:“石人有双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事立刻成了一桩轰动的新闻,许多人联想到曾经听到同样内容的童谣,感到这是一种“天意”,于是,当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来造反时,一呼百应,受压迫的农民纷纷参加,使起义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所谓“石人”身上的刻字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元末,受压迫的农民曾经多次举行起义,由于缺乏严密的组织和经验,均告失败。刘福通在酝酿起义时,吸取了前几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先利用“白莲教”的形式作组织上的准备,同时,也开始制造起义“符合天意”的舆论。当他们知道政府要修治黄河的消息时,即在河道工程必经之地的黄陵冈预先埋下一个石人,背上刻上童谣,然后再教小孩子四处传唱,使童谣深入人心。这种深谋远虑,果然很有效果。这种造舆论的方法,也为以后的农民起义军所借鉴。如明末李自成起义时,就让李岩编造了“迎闯王,不纳粮”等童谣,对扩大起义军队伍,起了重要作用。

童谣在流传过程中,有所修改,所以,“改本”也甚多。如权衡《庚申外史》是:“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明通纪》与《元史·河渠志》同此。)《新元史·韩林儿传》又作:“休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从此谣的形式,使人联想到《旧唐书·黄巢传》所引的民谣:“金色虾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很可能它就是“石人”童谣的“祖本”。

【今译】

石人有双眼,能把未来看;挑动黄河土,天下就会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