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至正二十八年彰德路童谣①(1 / 1)

至正二十八年彰德路童谣①

塔儿黑,

北人作主南人客;②

塔儿红,

朱衣人作主人公。③

——《元史·五行志》

【注释】

①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这一年元顺帝被迫退出首都大都(今北京),朱元璋建都北京,改元为洪武元年。此后,虽然元王朝还苟延残喘地维持了二十来年,但一般以这年为元王朝灭亡之时。彰德路——元代行政区之一,其所辖范围大致相当于今河南安阳、鹤壁市、林县、汤阴和河北的涉县、磁县、临彰、武安等地。路是元代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置总管府,隶属于省,约相当于今天的专区一级。

②北人作主南人客——北人,指元代统治阶级蒙古人、色目人等。南人,本指长江以南的汉族人民,这里泛指广大被统治地区的汉族人民。

③朱衣人——穿红衣服的人,这里暗指朱元璋。

【赏析】

这是一首为明王朝取代元朝统治者造舆论的童谣,很可能是朱元璋手下的谋士们造作并散布出来的。

据记载,至正二十八年六月的一天晚上,彰德路的天宁寺塔忽然由黑色变得通体红透,好像刚出炉的锻铁一般,塔顶上还有光焰迸发。这种情况从二更一直延续到五更才消失。在此之前,这塔也曾发生过类似现象。于是,好事者就抓住这种现象大作文章,把它同元、明两个王朝的命运联系起来,创作了这样一首政治性极强的童谣。

“塔儿黑,北人作主南人客。”这两句说的是常态,是变化前的情状。在这种情况下,北人和南人的身分和地位是极为不同的。北人,包括蒙古人、色目人,是“主人”,是统治者;南人,包括排在第三等的“汉人”,都是“客人”,即被统治者。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把全国人民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其中以南人受的歧视和迫害最甚。法律规定,蒙古人打死南人可以不偿命,而南人要是打死了蒙古人的牲畜也要杀头。这种民族的不平等,当然要引起汉族人民对“作主”的北人的不满和诅咒。

“塔儿红,朱衣人作主人公。”这是就天宁寺塔出现的特异现象而言的,是这首童谣的主体。它借塔的“红”起兴,自然地过渡到“朱衣人”,巧妙地暗示朱元璋要做“主人公”的结局(或曰“希望”)。其实,从今天的科学眼光来看,塔儿晚上放光,不过是一种放电现象,并不值得大惊小怪。19(书为3)83年,杭州的六和塔就曾出现这种现象。不过,在封建时代的元朝,人们无法作出科学解释,而中国历来又有把自然界的特异现象与社会现象、特别是政治问题联系起来作别出心裁的解释这样的传统,并由此创造出了“天人感应”的理论。因此,人们便把塔儿变红与朱元璋要做皇帝的事联系起来,玩的还是“真命天子出世必伴以祥瑞”的老把戏,但多少也寄托了一点希望改变现状、盼望朱衣人能给他们带来好处的思想在内。

《古今风谣》载这首童谣,题为《元末真定童谣》,曰“塔儿白,北人是主南人客;塔儿红,南人来做主人公。”意思似较胜。也许童谣原本如此,后来被拍马屁的人改得更加露一些以讨好朱皇帝亦末可知。与此同时,在大理还流传一首童谣说:“莫道君为山海主,山海笑咳咳:‘园中花谢千万朵,别有明主来。’”它以山水花草为喻,用花开花落比喻元亡明兴,寓意大同小异,也多少反映了一点民族意识。

【今译】

天宁宝塔混身黑,北人作主南人客。天宁宝塔身变红,朱衣人作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