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期待“优质米”(1 / 1)

微型书论 雷群明 563 字 3个月前

无米之炊“难为”,“有米之炊”,如果不是好“米”也难做出好饭。出版社也是。只有有了优质米,有了好的稿子,出版社才能奉献出佳作名篇。

对于出版社来说,优质“米”至少应具备两个条件:内容上要是一流的,有深刻的思想,新颖的见解,足以称誉当世,传之久远;形式上也应是一流的,为读者所喜闻乐见。显然,要拿出这样的优质“米”决非易事,而是需要付出全副力量甚至毕生精力的。

我们有许多作者的确是十分慎重地对待自己的书稿的。他们穷年累月,对自己的作品反复修改,不到自己认为满意决不拿出来。所以,他们的作品往往能一炮打响。但是,毋庸讳言,现在也有一些作者,心态较为浮躁,一味追求“高产”,而不惜粗制滥造,将一些匆促而就的平庸之作到处兜售,以致“不好不坏,又多又快”的劣质“米”充斥图书市场,至于拼凑抄袭的所谓“作品”就更是等而下之了。

就拿当前读者反映最强烈的所谓“无错不成书”现象来说,吧。这种差错主要表现为知识错误,引文错漏、文字错讹等,如若仔细分析起来,编辑改错的、校对漏校的、手民误植的都可能有一些,但绝对是少量的;而大量的是作者原稿的错误没有被编辑,校对发现所造成的。当然,作为“把关人”,编辑不能发现书稿中的知识和文字错误,也是一种失职,难辞其咎,但作为生产原稿的作者更不能原谅。特别是专业知识方面的错误,作者作为专门家,不应闹笑话,出现“硬伤”;而编辑究竟不是“万宝全书”,不可能“无所不知”。因而,他们对于原稿中一些专业知识错误没有发现和考证,比较起来是情有可原的。错别字问题也是如此。不少作者的原稿中错别字、生造字,不规范字连篇累牍,甚至有些已发表的稿件中的错误也让它们“依然故我”地保留下来。为什么不认真地改正好再交给出版社呢?有些作者引文不认真复核,甚至只凭记忆,结果错误甚多。为什么你不能核对好再交出呢?有人主张编辑有责任复核引文,我至今不以为然。且不说有许多引文的出处出版社无书可查,即使可查,编辑也只要查对几条然后提出意见,让作者自己去干,凭什么要去助长作者的懒惰?还有些作者字写得龙飞凤舞,有些稿子改得一塌糊涂也不肯誉清,连编辑也很难辨认,就难怪排字工人误植了。这样的“才子作风”是否也需要改一改呢?尤为恶劣的是,个别作者自己原稿的错误见书被人捉住之后,把责任全推在出版社头上,自己一身干净,这种人可说是从文字错误发展成为品质错误了。

我这样说,决不是对编辑曲意回护。编辑对于提高书稿质量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别的同志会专门详谈的。我这里只是希望作者也与出版社共同配合,大家一起为多出高质量的好书而努力奋斗。毕竟,出版社这个“媳妇”要想向广大读者奉献美味,是离不开作者提供的优质“米”的。

(199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