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价问题,已有不少报纸刊出文章进行谈论,似乎众口一词认为“书价太贵了”,希望出版社能“抑制”书价上涨甚至“把书价降下来”。
笔者对此有些不同看法,尽管知道可能“不合时宜”,但还是希望一吐为快。
说一种东西贵不贵,只有比较才说得清。说书价贵的同志大多是拿现在的书价与一九八四年以前的书价作比,以致发出“上涨了好几倍”的惊呼。其实,这种比叫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谁都知道,从一九八四年以来,“上涨了好几倍”的并不独是书价,葱从二分钱一摊升到一角钱一摊,自行车打气从不要钱到打一只胎五分,火柴从二分钱一盒涨到一角钱一盒,如此随手可得的例子无论谁都可以举出一大堆来。反正可以肯定,上涨得最多、最快的决不会是书籍。因此,这样的比,实际上毫无意义。再说,影响书籍定价的诸多方面如纸张、排印工价、稿费、发行费等等都上涨了,书价不涨怎么行?
要比,应该是另一种比法。看书价贵否,需看书价与成本之间的比例如何?按照目前国家规定的定价标准,出版社的图书要印到一万五千册时才可以保本,这时的定价大约是印制成本的——倍(当然还要加上出版和发行成本)。但国外和香港地区在印数低得多的情况下定价一般分别是成本的六到八倍和三到四倍,所以,那里的书初版印到二千册便有盈利,而我们的书甚至重版五千册都只能保本!按照国家规定,印数在五千册以下的书可按成本定价,但现在很多出版社为了照顾中国国情,实际上都不敢真正实行。否则,有些书的定价更要“贵得惊人”了。而且国家规定出版社的盈利不能超过百分之十。若不是中国有十一亿人口的庞大市场和只有区区五百多家出版社“竞争”(同外国动辄几千家出版杜相比而言),多数出版社除了相继关门之外,恐不会有别的生路。
再拿同样厚薄的书本比。只要留心一下外国书和港台书的人都可得出结论:我们的书的确是太便宜了,或者说是他们的书太贵了!笔者在第四届全国书市买了一本台湾版的书,八个多印张,花去人民币五十七元多。以定价论,大约是我们的十倍还多。当然,他们的用纸好,但总是“贵”的吧。
有人会说:“人家书价贵,但人家的工资高呀。”这话说到点子上了。说书价贵,关键还是喜欢买书的人太穷。不是说“有钱的不买书,买书的没有钱“吗?离开书没法过日子的穷书生每月就那么些收入,书贵一些的确对他们是一个威胁,令他们难堪。但对于那些一桌酒席吃掉几万港币的人,一个圣诞晚上出手好几百元的人来说,如果他们也想买书,难道会嫌贵吗?
所以,最好别随便叫喊“书价贵”,还是切切实实想些法子让喜欢书的人钱多一些,能够买得起书。否则,即使再把书价往下降,不买书的人仍然不会买,而书连同知识和知识分子则有可能继续贬值下去。
(1992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