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点建议(1 / 1)

微型书论 雷群明 658 字 3个月前

为了促使当前出版的好形势继续发展,迎接出版事业的新繁荣,我以为还要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一、宏观控制要做到控而不死,使出版大环境在整顿中继续改善。去年以来,新闻出版署按照中央的精神采取了许多有力的措施,对于净化图书市场,改善出版环境,提高出版物质量,起了很好的作用。事实证明,符合实际,符合人心的宏观控制措施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必然会得到下面的拥护的。不过,我们国家那么大,情况那么复杂,在加强宏观控制方面也要注意不能控制过死,使下面觉得难以动作。如果五百多个出版社动不动都要清示北京的新闻出版署,恐怕领导也会忙不过来。解放以来,多次出现的“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教训,希望能够避免。一面控制,一面要帮助解决问题。希望让各个出版社在重新登记后,能在整顿中继续得到发展。

二、微观搞活要做到活而不乱,使各出版社能办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这次出版社重新登记,明确划分专业分:工和出书范围,这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地域之间分工和出书范围相近的出版社仍不会太少,譬如各地的人民社、古籍社、少儿社等等,仍难免大同小异。要绝对划清各社的出书范围是困难的,重要的是要强调各自的同中之异,突出各自的特色和个性,弱化相同的部分,特别要防止“复本式的繁荣”。这样,全国一盘棋,就可以避免发生“侵犯领地”的“战斗”,并月,会显得百花齐放,花团锦簇了。

三、改革开放要继续坚持下去,不应该企图走回头路。十年改革开放中,出版这一头的新成果应该说不是太多,但的确有一些,如承包制、社长负责制、协作出版、自费出版等。由于是新东西,难免有不完善、不准确的地方(有些并非新东西本身的缺陷,而是执行者执行得走了样)。我以为应该使改革开放的新成果逐步完善、完美化,而不必因为出了某些问题就惊慌失措,宣传开倒车。大胆说一句,我觉得出版方面的改革开放并不是过头而是还不足,有待于我们拿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勇气来把它坚定地推行下去。

四、出版繁荣呼唤着一系列配套措施的出台,并要尽快兑现。用句时髦的话来说,出版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不行的,必须通过实践,尽快制定并完善一套配套措施。譬如经济问题,光指责出版社“一切向钱看”是不公平的,也是无济于事的。出版社要自负盈亏,要上缴利润,要负担各种各样的税收和补贴,要贴补大量亏本学术书的亏损,要给职工解决穿衣、吃饭、住房等等问题,没有钱怎么办?“有关部门”谁肯少要一分钱?谁肯白给一分钱?连借钱还得缴利息呢。关于某些读物减免税及减少上缴利润的问题,叫了许多年了,总不见落实,未免令人灰心。其他如人事,如知识分子待遇、如发行、如物资供应、如印刷质量等等,问题甚多,常常令出版社觉得像是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仿佛在孤军奋斗。如果多少年仍不见明显改善,岂不令人心寒?

还有一种“舆论导向”问题。现在实际上存在这样一种情况:要不做什么是容易的,而且往往是讨好的;相反,要做点什么却困难重重,如果做的过程中出了点毛病,日子就更难过。这样不利于保护有干劲的同志的积极性。毕竟,事是要人去做的,如果人们没有干劲,没有积极性,出版繁荣也会成为一句空话。

(1990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