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由书店同志写的材料,里面说,几本上海版的畅销书发货量分别为十三万、九万、四万和三万九千册,但全国的订货店分别只有三百零二,三百九十四、五百七十一和二百七十五家,在全国新华书店系统中不过占百分之十左右;而一本少儿书平均发货达六万多册,但订货店最多的是一百十家,最少的只有三十八家!覆盖率只有百分之二点七!
真是令人怵目惊心的数字,耐人寻味的“覆盖率”!
以前,对于一本新书在征订时返回来的数字只有百儿八十本或千把本,总有些想不通:不说全国近十万个售书点,单就新华书店系统的近万个销售点来说,平均每个点订一本,就有近万本,平均两三本,总数就是好几万了,何至于这么惨呢?现在才明白,原来,全国的新华书店竟然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不订书的!“畅销书”的命运尚且如此,那些不畅销的学术着作下场更凄惨,自然更是题中应有之义了。怪不得笔者在许多大中城市的新华书店中常常看不到本社的一本书,原来是不在这些书店的“覆盖”之下。
是否那些不订书的地方,人们不需要或不想要书呢?从畅销书的例子看,似乎不像。不然,这些书在某些地方畅销就无法解释了。我国人民对图书选择性的地域差别怕还没有到如此厉害的程度吧。从我接触到的某些邮购图书的读者要求看,也不像。许多读者为了得到所需要的书,费时费力写信,还要多花邮费、寄费,那殷切的心常常令我感愧不已。
百分之八九十的书店不订书,可能有他的千百条理由。但是,为读者计,总要设法解决才好。书店的改革,似乎应该多往这方面想点办法,尽力把覆盖率提高一点。书发得多了,不独出版社幸甚,书店也会得益,至少可以不必离开“书”字去动别的脑筋了吧。否则,恶性循环下去,难免会要两败俱伤的。
(1993年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