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现象”新解(1 / 1)

微型书论 雷群明 420 字 3个月前

“城里的人想冲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这种“围城现象”,在出版业界也不乏其例。譬如:有些书店由于慨叹书业生意之难做,纷纷缩小店面改营他业或干脆关门歇业另谋他途,但许许多多的集体和个体书摊主,却在动足脑筋谋求扩大门面,增加网点;有些出版社为生计艰难、出书亏本而犯愁,但也有不少人拚命想申请成立出版社或变相的出版社,有些“聪明”的人则用廉价买来的书号大赚其钱,干得热火朝天;国营的印刷厂常因生意清淡而陷入窘境,而不少私人或集体的照排、贴塑、印刷厂却试图争取更多的地盘。

如此种种。干的人不想干,没有干的人想来干,这类现象不是一种“围城现象”么。

人心思变,一个人对于他没干过的事情怀有新奇感,跃跃欲试,是很正常的心理现象。所以,出版业界的“围城现象”实也属正常之列。不过,我以为还有一个原因恐也不容忽视,那就是激励机制的不同。一般来说,“城里”的人端的是“铁饭碗”,吃的是“大锅饭”,所以,对于谋求自身的发展就不是那么迫切,结果往往就把“城里”搞得冷冷清清,甚至凄凄惨惨。听说有些书店因为有教材和年画作“基本口粮”,对其他书就少有兴趣,或者不订,或者订了卖完就算,也不想到添货。其理由很简单:多做少做一个样,何必自寻烦恼?而“城外”的人就不一样,他们多半是与其事业共兴衰的,所以,就会千方百计去钻,去闯。所得利润,“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都是自己的”。目标何其明确!

另外,“城里”的人多年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活,条条框框,不免多一些,而且并非自己所能解脱,有时也就习惯成了自然。偶尔有些动作,往往又风言风语或流言蜚语甚多,甚至还会反反复复,令人无所适从。而“城外”的人则灵活机动得多,许多“城里”人曾为之艳羡不已。

我觉得,类似的“围城现象”不独出版业有,许多地方都存在,都可以看见它的影子。不知究竟是祸是福?

是想办法让“城里”人与“城外”人各得其所呢?还是任他们互换角色?笔者说不出所以然,期待高人有以教我。

(1992年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