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稿酬”从哪里来(1 / 1)

微型书论 雷群明 356 字 3个月前

提高稿酬的呼声,近来随着物价的上涨也日益高涨,见之于文章和漫画的也不在少数。作为有时也写写:艾章的在下,自然是一百个拥护:同样“爬格子”,能够多拿点钱有何不好?

不过,作为一个出版工作者,却不能不想得更多一些,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高稿酬”从哪里来?

众所周知,现在的出版社,绝大多数是自负盈亏的,每一个铜板都要靠自己赚来。面对纸价、工价、物价的上涨,面对发行折扣的调低和市场的萎缩,面对本社职工工资、福利、奖金支出的大幅度提高,出版社要多赚一个铜板也不是很容易。不是出版社不肯给作者高稿酬,而是有其不得已的苦衷。

高稿酬如果要得到兑现,前提是作者的书稿要能给出版社带来高的经济效益,即能使出版社赚钱。出版社赚了钱,才有钱发给作者。现在的赚钱书有三种,一种是名气好又赚钱,即双效书,当然人人求之不得。一种是赚钱却名气一般但不是坏书,也未尝不可出一点;一种是虽有利可图但书品低下,擦边甚至黄色,这是正派的出版社不愿见到的。所以,作者如果希望得到高稿酬,最好能提供第一类的稿子,至少也应拿出第二类的稿子。让出版社有了积累,有了实力,一定会乐于奉献出相应的丰厚报酬。如果作者拿出的稿件,质量虽然很高,但出版社却“无利可图”甚至亏本,出版社即使愿意出一点也是绝对不能持久的。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稿件理应是优质优价。所谓“优质”,不仅学术质量要高,一般也应经济效益好。这种稿子付给高稿酬是理所当然的。相反,质不优而要求多拿钱,就有点说不过去了。至于不问稿子本身的质量,而完全凭作者的名气或被写者的“官阶”来给钱,或企图搞一种“同业行规”之类的做法都是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

(1993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