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雷群明的个人剪报资料中,国外和港台出版界的动态和图书情况占了不少篇幅。他曾经访问过新加坡和香港,亲自调查过国外出版业的状况和运转体制。多年来的分析、比较和摸索,使他对国内的出版改革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看法。“在内部管理上,国外更简单实际,相反,国内出版社受各方面的牵制很大,有些地方动不了,有些地方不好动,管理难度较大,内部消耗也大。在对书稿的组织设计上,国外强调翻新出奇,争夺市场,能够注重挖掘读者的潜在需要,国内出版社的书稿组织往往缺乏市场调研,在创意上不够大胆,经常跟着市场的屁股绕圈子。在市场推销策略上,国外更高效,更先进,各种营销组合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在雷群明的改革设想中,与国际接轨是一个总体方针。接轨不是说说而已,要有实力去打硬仗,打涉外仗,争取与国外出版界保持多方面的联系,早日进入国际图书市场。“这些年来,我们与海外出版机构有了一定的接触,合作了一批大项目,效果非常好,这条路我们要坚持走下去,不仅要把版权卖出去,还要把版权买进来,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与国际交流,活跃市场。”因此,在学林出版社的选题报告中,能否进入国际市场,能否达成国际版贸易成了一个重要的项目。通过与国际接轨,走出去,请进来,不但可以传播中国的文化,而且还可对国内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这种行为本身可以培养出版社的一批新人,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快内部管理的调整,真正深化出版业的改革。“上海出版业目前的形势严峻,各地出版社的发展势头很足,有的已经超过了上海。上海处于改革开放的龙头地位,上海出版社不能仅仅停留在与国内出版社抢饭吃上,而要有雄心壮志,敢于与国外同行竞争,发展与国外和港台之间的合作。时不我待,上海的出版社应尽快实现外向型的战略转移,发挥自身优势,多多接触国际图书市场,争取早日在世界出版之林中占有重要的一席。同样,这也是学林出版社今后几年的工作目标和发展方向。”
雷群明的国际化目标不仅仅树在自己的心中,而且还要印在学林每一个员工的脑中。“出版业的改革与发展不是一个人的事业,国际化的道路也不可能一步走完。出版业摆脱困境,重新繁荣要依靠许许多多同行、朋友来共同努力和创造,尤其重要的是要尽快扶持一批有事业心、有闯劲的年轻人快速成长。”在1994年下半年的工作安排中,雷群明要求“学林”的每一个干部,每一名编辑不仅要考虑近期内的工作重心和行动策略,还要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有利于学林出版社走向未来的1994—2000年总体发展战略。“有些人或许不理解,觉得眼前都顾不过来就谈将来,太空太玄。但是,生存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有了长远的目标,步子才不会乱,才能立于长久不败。”看来,雷群明已经有了总体的发展战略。
有人说,湖南是个出人才的地方,湖南的山山水水能滋生一个人的雄心和壮志。从清末以来,在中国的每一项开创性的事业中,湖南人往往能成为开路先锋和稳定的中坚。我想,这大概是与湖南人朴实、热情、坚实、百折不挠、实事求是的个性分不开的。年过50的雷群明可算是当今上海出版界中湖南人的代表了,任何风云变化都无法改变他对事业的决心,而曾在他脑际闪过的翻书弄孙、归隐田园的梦想大概只能成为改革大潮背景后的一种闲情和美意了。从未阳走进上海,雷群明的身后留下了一串坚实的足印,相信这条足印还会延伸,还会走向彼岸,走向世界。
曾记得,有一次与雷群明相会在一位加拿大籍华人摄影家的作品展示会上,抱着一架傻瓜机的雷群明兴致勃勃,大有与摄影家一比高下的风采。其间,酷爱帮人拍照的雷群明用一种神秘兮兮的语气告诉我,他一直想拍一幅这样的照片:一大片沙砾或是垒垒层层的卵石,有一棵小草顽强地从中冒了出来,虽幼嫩,却是生机勃勃,……望着他极认真的样子,我当时有一种被震撼的感觉。至今,我还不知道雷群明是否已经捕捉到了这样的画面,但我知道,这幅图画将永远珍藏在他的心中,而那棵小草的生命也不会枯萎,就如同他心中的理想永不会熄灭。
(《编辑之友》199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