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顽强的小草
——记学林出版社社长雷群明
(小伟)
在全国众多的出版社社长中,学林出版社的雷群明社长让人看起来绝不是一个有棱有角的人,但又绝对算得上是很有些名气的人。出版圈子里的人多多少少都和他有些熟,这一方面是因为他极得人缘,平时总是乐呵呵的一团和气,就连半生不熟的人都会有一种亲近感;另一方面,小小的学林出版社在他手里也的确被整得有声有色,令人刮目相看,就连国家级的图书大奖学林也从不漏掉。有好几次在外地开会,天南地北的人凑一块儿,神吹海聊之余,总有人会说:“你是上海的?学林的雷群明很不错的……”“我和你们上海的雷群明是老朋友了,回去问他好……”事后我才知道。其中有几位与雷群明的“深交”历史,也只不过是一面之缘,或是见过几面,通过几封信,或者是看过他的几篇文章而已。但他们语气中透露出来的那份热情、那份友好却是极真诚的。
有句老话说得毫无道理又近乎真理,叫做“墙内开花墙外香”。出版这个圈子,说小不小,说大不大,一个人的功过是非流传起来快得惊人。去年5月间,《编辑之友》的员荣亮兄途经上海,简简单单的交往,就毫不客气地指令我写一写雷群明,还声称“其他约稿你写不写无所谓,但雷群明好歹要写一篇来。”说穿了,这位荣亮老兄也只刚刚见过雷群明一面,但愿他的好感不是受道听途说的影响。
说来也怪,高高大大的雷群明无论长相还是作风都不属于那种令人肃然起敬、望而生畏、叱咤风云的人物,但是,朴实热诚的他却经常能给人很深的印象。作为在上海颇有知名度的出版社社长,细细地追究起来,雷群明实在算不得是上海人。在黄浦江边足足生活了三十多年的他直到现在上海话还说不顺口,每逢谈话开会,他总是操着不标准的普通话。如果偶尔学舌般绕几句上海话,其效果总是令人发笑。他出生在湖南耒阳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子里,虽然他的父亲曾在解放初做过小小县城的“县大人”,以后还晋升入“高干”的行列,在当地也算得上是知名人士,但是,他还没来得及享受一天“高干子弟”的风光,父亲就与他割断了关系。贫苦多难的农村生活并不能磨灭这位湖湘子弟的志向,依靠自己的聪慧和勤奋,雷群明成了耒阳县这个穷乡僻壤第一位考到上海的大学生。在华东师大中文系毕业后,他又是以该系当年惟一的一个研究生进入复旦,成了着名小说戏曲史专家赵景深先生的人室弟子。对一个赤着脚走进大学校园的农村学生来说,做一个学者的梦想不仅仅是为了光宗耀祖,对学术的爱好和求索鼓舞着这位年轻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茫茫书海中,执着地探寻依傍在学术上的人生信念与价值。与学问深博的赵景深先生谈古论今给了他无穷的乐趣。然而,命运总爱与人开玩笑,它甚至也不放过对生活始终保持真诚的人的一点小小的希望。就在雷群明即将毕业的时候,“文革”的风暴打破了雷群明小小书桌的平静,他来不及领那份他心目中神圣的硕士文凭,就被轰轰烈烈的运动“运动”到了当时的上海市革委会大批判组作实习生,几经周折,最后,才作为“处理”研究生进入到上海出版界工作。学者的梦想早已在运动的颠沛茫然中变得支离破碎了,并不擅长的政治和运动占去了他的大部分时间。然而,雷群明并不甘心让光阴虚度,进入出版社后,跟着赵景深先生登堂人室磨砺出来的学术素养使他在编辑的岗位上游刃有余。他开始抽出空来,重新去钻研他心爱的元明清文学。1986年,已逾不惑的雷群明当—卜学林出版社的副总编,二年后,被任命为社长,统管起有几十个人的小小出版社。
从普通的编辑到一社之长,雷群明依然保持着他那份朴实与坦率。除了繁重的领导工作之外,他仍然编书看稿,不厌其烦,甚至一些被认为是份外的杂事也都乐于亲为。当了社长后,他每年作为责编昕编的书,无论质量还是数量,在社里都是名列前茅的。
他平易近人,乐呵呵地从不摆社长的架子,以至于上海出版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与之见面都直呼“大雷”,与他接触过的大部分人最终都心甘情愿地成了他的铁杆朋友,这在上海这个圈子里实在是一件令人惊讶的事。他既不吸烟,也不喝酒,在饭桌上更是显得缺乏豪气,如果有谁要去找他碰杯,他会胀红着脸躲起来决不应战。然而这种种不够现代的“缺点”并不影响他结交挚友,他说:“我交朋友没有本钱,靠的只是真诚坦率,实事求是,谁也别为难谁。”正是这种无心,这种实在,使他拥有了一大片令人羡慕的友谊的绿荫。
雷群明常说:“我这个人缺乏手段,也不会绕弯子,天生不是当官的料,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我真愿意当一个称职的编辑,以编书、看书、写书来了此一生,做一个轻松自由的人。”的确,在出版业形势极不景气的今天,作为一个学术出版社的社长,雷群明的日子并不好过。经常,他会为出版社的各种动作,为一个人、一件事,为应付方方面面的阻碍而睡不着觉,责任心使他无法洒脱地看待一切。毕竟,他的肩上担负着几十个职工的希望,担负着一个出版社的未来。不管压力有多大,他都觉得没有理由推卸责任,给后任撂下一个烂摊子。“自作孽,不可活。”他常常自嘲自己的那份认真和诚心,作为对自己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一种安慰。
繁杂的工作和冷不防就冒出来的难题常常令这位1米80、身强体壮的湖南汉子感到疲惫,使他难得拥有属于个人的空闲时间。只有在夜深人静时,面对一盏黄灯,几排书架,拾起片片早已破碎泛黄了的学者之梦,他才会有一种轻松自如的感觉。夜间的看书写作,成了他人生苦旅的重要补偿,就如跋涉荒漠中的人饮了口甘泉。在短短的几年间,他先后出版了《聊斋艺术谈》、《韬奋与出版》(与人合作)、《中国古代童谣赏析》(与人合作)、《聊斋艺术通论》、《阴阳五行与日本民俗》(与人合泽)、《古代文言小说精华》等8部译着,参与了《中国历代小说辞典》、《古典文学三百题》等20多种图书的写作,另外还撰写了各种图书评论、编辑札记、杂文等数百篇。这些着作和文章出版发表后,受到了许多学者和同行的好评,有的还获了奖。在他看来,看书写作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调剂,更是使自己不致落后于时代的磨砺。他常说:“在出版社当编辑,不看书,不写作,没有专业强项是不行的,当领导的更是如此。”在他看来,学者不一定能做好编辑,但编辑却一定要在思路上跟得上学者。正是基于这样的观念,他不仅身体力行勤于动笔,还以稿酬奖励等各种办法鼓励出版社的人员去多看多写,只要能达到一定的水准,他就大开绿灯帮助出版。这种“深明大义”一下子活跃了编辑人员的学术兴趣,结果,学林出版社内部有不少人先后在本社出版了着作。
学林出版社从创立至今只有短短十二年,全部人马加起来还不到40人,作为开创者之一的雷群明对这个小小的出版社可谓是呕心沥血。为了出版社图书的宣传与发行,他经常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走访书店,站柜台,与读者交谈,听取同行的意见,了解各方面的信息与情况,有时甚至一天要赶好几个地方。在他的心目中,出版社不在大小,而在特色;图书品种不在多少,而在质量和影响;编辑人员不在强弱,而在认真投入。小小的“学林”在几年里取得了令人惊讶的成果:十二年来总共出版各类图书一千余种,重版率超过20%,共获得省市级以上的图书奖100多个,与港台和海外进行版权贸易与合作出版几十种,《中国历代服饰》、《中国历代妇女妆饰》、《隋唐文化》、《中国民居》、《〈吕氏春秋〉校释》、《实用,户国养生全书》、《美国工商年鉴》、《上海工业区经济概貌》、《中国80年代人文思潮》等大型图书受到了学术界、出版界的好评;“夜读丛书”、“学习之友丛书”、“人文丛书”、“青年学者丛书”等以其新观念、新思路、新视角为特点,受到了众多读者的青睐。其中《中国历代服饰》的两种版本先后获得了莱比锡国际图书博览会的铜奖,并陆续出版了英、法、德及港台等多种海外版。此书的香港版《中国服饰五千年》在国外与香港连获4个大奖,香港市政当局还以此书为依据发行了一套“中国古代服饰”的邮票和明信片。在1994年首届中国国家图书奖评奖中,此书又获得了提名奖。《隋唐文化》、《中国历代妇女妆饰》等也获得了“中国图书奖”等殊荣。作为一个只有10多名编辑的小出版社能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是令人欣慰的。然而,雷群明并不以此为满足,去年,学林出版社又推出了经过多年筹划的《金文大字典》、“中华传统文化观止丛书”等一系列大型图书。另外,《中国历代货币大系》的成套出版意向也已达成,将在几年内陆续出版。以《隋唐文化》为切人点,学林出版社已与日本出版商基本达成了出版“中国古代文化系列”大型高级画册丛书的意向,学林出版社的组稿退改工作已全面铺开,双方准备在三年时间内,共同推出中、日文版。去年九月的北京国际书展之后,雷群明又与台湾时报出版公司初步拍定了引进世界着名的“发现之旅”丛书,他要以其内容活泼、角度新颖,装帧豪华来冲击一下国内市场,为国内出版业在版权贸易、设计思路等方面闯一条路子……“要做的事实在太多,要把所有的事都做好难度也大,但时局逼迫,我们不能松气,要以创新、大胆在出版界站稳脚跟。”雷群明扳着手指,历数了这几年要做的事情,显得踌躇满志,信心十足。相信这些图书的出版将为学林出版社赢得更多的声誉。
没有绝招,没有王牌,出版社就难以生存。作为以学术着作为主的学林出版社更是感到了压力:各类思想活泼、能适合市场的学术着作难以组织;印制、稿酬等各项成本不断提高;新华书店征订数急剧下滑;发行渠道不畅;资金短缺;不法书商的种种不规范行为的冲击;图书市场缺乏合理的规范和监督指导;整个出版体制中陈旧老套的不合理规定和环节的阻碍……使学术性出版社的路越走越艰难。“我们不能躺在过去的成绩上去迎接明天,更不能以不变应万变,要拿出实实在在能适合自己发展的办法来。压力并不可怕,日子也总要过下去,关键是要把压力转化成动力。改革的生命就在于创新,要自己去找出路。”在雷群明的心中有两本账,一本是社会效益的账:要坚持出好书,出有学术价值的图书,努力提高出版社的知名度,强化自己的特色,进一步扶持青年学者和高档学术着作的出版;另一本是经济效益的账:全社近40个人的生活水平要逐年提高,职工的基本福利要保证,只有在市场上抓效益,在自身改革的过程中挖潜力。近期内要过好高定价关和低折扣关,要完善内部管理,建立符合市场运行的内在机制,加强发行渠道的开拓,强化出版社各部门的市场功能,力争多出长效书、高效书,提高重版率,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在积极投入国内市场竞争的同时,要着眼于国外图书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两条腿走路,会稳一些,也会快一些,只要有信心,放眼未来,学林出版社会有一个辉煌的前景。”面对压力,雷群明并不盲目出击,也不照搬别人的方案,而是有条不紊地按着自己的思路一步步地走。“改革是一项长远的工作,是为未来打好基础,如果两只眼睛都盯在钱上,可能会有短期的效益,但总体上说,对出版社的发展不利,对读者不利,对国家的出版事业不利。”这句话,反映了,一个出版家的胸襟和胆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