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小档案
年代:清乾隆(公元1736—1796年)
尺寸:高75.5厘米,口径25.7厘米,腹37.7厘米,足径22.2厘米,重16千克
馆藏地: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
供图: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
主讲人:高璐璐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推荐的藏品具有浓烈的时代特色,它不仅代表了粉彩瓷发展的一个高峰,更是康乾盛世的重要历史见证;同时,它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历史性于一体,所蕴含的故事耐人寻味,值得我们研究、探讨和借鉴。它就是清乾隆粉彩八蛮进宝图双耳瓶。
粉彩八蛮进宝图双耳瓶为国家一级文物,清代乾隆年间御窑厂烧造。瓷瓶高达75.5厘米,是乾隆官窑中少见的大器。该瓶敞口,束颈,折肩,腹部微鼓,近底处渐收,高圈足,颈部贴塑一对对称的龙形耳,造型古朴庄重,典雅而不失灵动。瓷瓶内面及底足施以绿釉,绿色浅淡略显黄,表面有小皱纹。
乾隆年间粉彩发展的高峰
乾隆一朝是陶瓷史上集大成的时代。因乾隆喜欢繁缛热闹、华贵亮丽之风,此一朝的官窑瓷具有华美多姿、繁花似锦的特点,不但精巧新奇,而且极尽工雅细丽之能事。
这件粉彩八蛮进宝图双耳瓶则代表了乾隆年间粉彩发展的一个高峰。其瓶身的纹饰层次分明、细密繁缛,自上而下分别是口沿描一圈金彩,瓶口绘如意云纹;颈部绘红地缠枝莲纹,代表着子孙绵长,花间的蝙蝠衔环双鱼纹则寓意洪福齐天、富贵有余,还绘有佛手图案纹饰,寓意多福多寿、吉祥如意;颈部近肩处饰一圈螭龙纹图案,寓意美好、吉祥;瓶腹部近肩处和近底足处均绘如意云纹边饰,既有分隔画面的作用,又能突出腹部的主体纹饰;外足墙画一圈回纹,底部书红彩“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笔法劲瘦挺拔。
颈部
腹部
腹部
该瓶的主体纹饰为颈部的缠枝莲纹和腹部的八蛮进宝图,瓶口、肩、底足处的如意云纹、螭龙纹、回纹等边饰为辅助纹饰。主体纹饰突出主题,辅助纹饰分隔画面,两者相得益彰,使得瓶身的纹饰满而密,却不会显得乱。
见证中英第一次外交的实物
这件器物最引人注目的是瓷瓶腹部所绘的八蛮进宝图。八蛮进宝图,也称“进宝图”“八番进宝图”,有江山一统、万国来朝的寓意。其中“八蛮”是我国古代南方八个少数民族的统称。八蛮进宝图自唐代开始广泛流行,至明清而不衰。图中峰峦起伏、古木参天、山花绽放,平溪小桥掩映其中。八路进宝的队伍行于崎岖的山道上,各酋首头戴稚鸡翎冠帽,骑着宝马或者瑞兽;诸随从手持或肩挑贡物,可见红珊瑚、如意、香炉、宝剑,琳琅满目。图中所绘人物达40多个,都是束身着靴,一副异族装扮,挤眉弄眼,憨态可掬。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人物中居然有一组西洋人,他们骑着狮子或者大象,秃顶金发,神态各异,头戴两根长毛,好似唱戏的孙悟空。他们**所骑的狮子和大象都长得非常奇怪,狮子与镇宅的石狮子一模一样,而大象只有人一半高,不禁惹人发笑。当时由于御窑厂里的画工从未亲眼见过狮子和大象,所以这些都是他们靠想象画出来的。那么,这些西洋人到底从哪里出发的?他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又有什么目的呢?
18世纪末,英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工业革命与资产阶级革命,生产力飞速发展,亟须扩展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于是他们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当时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英国的8倍、俄国的6倍、日本的9倍。但是,中国除了在广州开设了一个口岸以进行少量的对外贸易,再没有其他与外界的商业往来了。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1792年,英国派马格尔尼率船队以“为乾隆补祝八十大寿”为名出使中国,正式开启了中国和英国的第一次外交。
为了给乾隆皇帝祝寿,英方精心挑选了600件礼品,几乎囊括了当时欧洲工业文明的结晶,有连发的步枪、自鸣钟、乐器、帆船的模型、望远镜、天文仪器,甚至还包括了热气球。英国人希望通过展示工业革命的成果,让中国的皇帝和满清官员了解科技迅猛发展的状况,进而打开中国的贸易大门,以开展对等的自由贸易。但中英双方由于近百年来都缺乏沟通,对彼此的认识都极为有限,而且双方在文化上的隔阂不仅影响了交流效果,还加重了他们在认识方面的分歧。
在给中国的皇帝“献礼”时,英国人介绍这些物品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一方面,他们想通过展示优秀的科技成果,来引起皇帝的重视;另一方面,在英国的文化中,越是抬高礼物的价值,越能表现出对主人的尊敬。然而,在中国的文化中,却是通过贬低礼物的价值,来抬高主人的身份,进而表现出对主人的尊敬;人们在送礼时都会约定俗成地说“区区薄礼,不成敬意,小小心意,请您笑纳”这样的客气话。在乾隆皇帝和满清官员看来,清朝是“天朝上国”,而马格尔尼不过是一个藩国的贡使,像他这样充满傲气地介绍贡品的行为是不被接受的。乾隆皇帝说道:“至尔国所贡之物,天国原亦有之。”意思是,你们所进贡的东西,我们原本就有,没什么可稀罕的。这些由马格尔尼不远万里带来的礼物,被中方认为只是奇技**巧而已。
在这次外交活动中,双方最大的分歧是英国使团觐见乾隆皇帝的礼仪问题。按照清代的礼仪规定,中国周边的藩属国觐见皇帝时,要行最为隆重的三跪九叩之礼。但信奉平等精神的马格尔尼表示坚决不肯,因为他觐见英国国王,是单膝下跪行吻手礼,并坚持见到乾隆皇帝时也是行此礼。但是在满清官员的眼里,这种提议简直是野蛮狂妄。他不会双膝下跪,还想拉着皇帝的手亲两下,这成何体统!马格尔尼这种无视天朝礼仪的行为惹怒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批转主事大臣:“朕于外夷人觐,如果诚心恭顺,必加恩待,用示怀柔。如稍涉骄矜,则是伊无福承受恩典,亦即减其接待之礼,以示体制。”大意是指,英国人如果诚心归顺就好好招待他们,否则就降低接待的规格。
叩头还是不叩头,在当时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双方各持己见,不肯退让。其实,乾隆皇帝先后两次接见了马格尔尼使团,第一次是在承德避暑山庄的万树园,英方行单膝下跪礼,免了吻手的礼节;第二次是在承德避暑山庄的澹泊敬诚殿。关于这次的礼节,在英方资料的记载中马格尔尼依然是行单膝下跪礼,但清方资料记载的却是他双膝跪地行叩首礼。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究竟如何行礼并不是特别重要。而且,更让我们奇怪的是,两个文明的首次碰撞,双方注意力的焦点却集中在这小小的膝盖上。
这件粉彩八蛮进宝图双耳瓶以中国特有的陶瓷艺术,记录了西欧国家政府首次向中国派出使节的历史时刻,同时也带给了后人许多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是非常珍贵的历史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