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小档案
年代:清乾隆(公元1736—1796年)
尺寸:高12.5厘米,口径8厘米
馆藏地:北京故宫博物院
撰稿人:张珂
雄伟壮观的故宫里共收藏着180余万件文物,可以说在故宫的华屋殿宇、亭台楼阁中处处藏着珍宝。其中,有一件金光闪闪的清宫旧藏,它精致奢华而又不落俗套,让人过目不忘,它就是“金瓯永固杯”。那么,这件金杯为何能从数以百万件文物中脱颖而出呢?
首先,“金瓯永固”的名字中,“瓯”是指杯、盆一类的容器,“金瓯”则来源于一个典故。据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萧衍曾说:“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意思是我们的领土完整无缺,此后人们就用“金瓯永固”或“金瓯无缺”来表达对国家领土完整、江山永固的美好期望。
金瓯永固杯高12.5厘米,口径8厘米,装饰极为奢华,由20两高纯度的黄金制造而成,满錾宝相花、珍珠及红、蓝宝石。金杯正面口沿处用篆书刻着“金瓯永固”,背面刻着“乾隆年制”。杯两侧各有一个变形的龙耳,这种龙在中国古代被叫作“夔龙”。《尚书》中记载 “夔”是乐官,“龙”则是谏官,他们共同辅助舜帝成就伟业。因此,夔龙就像君王的辅弼良臣。金瓯永固杯上,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莫过于腿部的三只象首了,大象的卷鼻牢牢地支撑着杯子,显得很稳当。
金杯不仅造型装饰华美,背景也值得说道,因为它是由乾隆皇帝亲自主持铸造的。乾隆不仅是一位开明睿智、乐观自得的皇帝,更是一个非常有生活情趣的人。他一生著文吟诗,题字刻章,时常设计一些新奇玩意儿,可谓“文武全才”。而金瓯永固杯正是他在兴致盎然时设计的作品。
精益求精的“艺术品”
乾隆皇帝做监工,工匠们必然会使出浑身解数,凡事精益求精,这才有了现在的金瓯永固杯。它的制作流程非常烦琐,至少要经历四个环节:工匠先要制造一个模具,然后利用金银器良好的延展性,反复锤打,以衬模具,被称作“锤揲”;接着则是“錾刻”,工匠用小刻刀似的錾子在器物上留下深浅不同的纹路,杯口的回字纹以及杯身上的28朵宝相花就是这样制作的;之后便是“镶嵌”环节,杯身灿烂的红宝石、蓝宝石便是巧匠们镶刻上去的;最后一个环节便是“点翠”,匠人们选用珍贵的翠鸟羽毛装饰整个金杯,一抹亮蓝色无疑增添了杯子的雍容华贵。乾隆皇帝对四个环节都严格把关,匠人们的图样也只有经过他的批准才可以制作,每一步都是“三易其稿”。
当年匠人们共制造了4件金瓯永固杯,其中两只纯金的,以及1只铜镀金的,造办于乾隆年间;另外1只纯金的造办于嘉庆初年。它们被两两分组,一组被安置在圆明园,另一组则被安放在紫禁城,也就是现在北京的故宫。圆明园的两只金杯,于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被英法联军掠夺走,1872年又被英国的华莱士爵士在一场拍卖会上购得,如今藏于英国伦敦的华莱士博物馆。而另一组原本留在紫禁城里的杯子也被分开了,其中一只被国民党带到了台湾,如今藏于台北故宫,而另一只则一直安放在北京故宫。
清代皇帝的传家宝
那么,当年费了那么多工夫制造的金瓯永固杯是什么用途呢?它当然不是随便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物,而是清代皇帝在每年新年举行开笔仪式时专用的酒杯。这个仪式被称为“明窗开笔”,始于雍正皇帝,后为清廷历代统治者所继承,视为祖宗法典。每年新年凌晨子时,皇帝都要在养心殿,亲自点燃蜡烛,提起毛笔,书写祈求江山社稷平安永固的吉语。由此可见,金瓯永固杯不仅是在今天被视为国宝,在清代就被皇帝们视为珍贵的祖传器物。
首先,举行“明窗开笔”仪式的地点是养心殿的东暖阁。大家对影视剧中“正大光明”牌匾所在的乾清宫或多或少有点印象,而养心殿则位于乾清宫西侧。在清朝的12位皇帝里,曾有8位皇帝先后生活在养心殿中。乾隆皇帝是居住养心殿时间最久的一位,他在那里度过了64个春秋寒暑,还在养心殿西侧留下了著名的“三希堂”。“三希”意为“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表达了递进的期望,大意是说“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这是乾隆对自己的一种勉励。“三希堂”不仅承载了他立志成为知天下的圣贤之人的志向,也装载了他数不尽的文人乐趣。而与“三希堂”相对的就是东暖阁,暖阁西南侧的隔扇小屋就被称为“明窗”。
每当除夕之夜,宫人会事先布置东暖阁。他们通常会在皇帝的宝座上,摆放一个由紫檀制成的小桌子,然后摆上装满屠苏酒的金瓯永固杯,由玉、珐琅镶嵌的烛台以及纸墨笔砚等物品。届时皇帝便会身着朝袍礼服,端坐于宝座之上,亲手点燃“玉烛长调”的烛台,用一支镌刻着“万年青”的御笔饱蘸杯中的屠苏酒,再以翰墨在黄纸上书写“福寿长春”等吉祥语,为天下祈福。等到仪式结束,金瓯永固杯就再次回到了原来的地方,默默地等待来年皇帝的“明窗开笔”。
屠苏酒取自“屠绝鬼气、苏醒人还”之意,类似于端午时节饮用的雄黄酒,二者皆有驱邪避害的功效。不过,与雄黄酒不同的是,屠苏酒不是用来喝的,而是在仪式中作为一种象征被使用,它象征着赐予万民的福泽。当然在其他场合,屠苏酒也会被喝,比如在乾清宫家宴上,皇帝会赐酒给参与宴会的家人,就相当于赏赐皇帝的恩泽。
逐渐废弃的“明窗开笔”礼
乾隆皇帝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盛世,史称“康乾盛世”,这个时期的中国在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都颇有建树。乾隆的爷爷康熙皇帝御驾亲征,三次征讨葛尔丹部落,消除贵族割据势力,而他的爸爸则平定了回族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历经了几代人的努力后,清代疆域辽阔、国力强大。但盛世与危机往往是并存的,这一时期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各种衰败之象也逐步显露出来。当清朝统治者还沉醉在“天朝上国”的幻梦中时,国内各种民变相继爆发,同时,也开始远远落后于世界的发展进程。
如果说乾隆皇帝的一生意气风发、万宾俱服,那嘉庆皇帝则是一个既勤勉又有些无奈的悲剧性的皇帝。当他掌握实权后,帝国已经危机四伏,由盛转衰。勤勉的嘉庆皇帝以身作则承继祖上的遗风遗德,其中就包括乾隆一直推行的“明窗开笔”礼。嘉庆皇帝担心自己和后辈子孙忘记了这个仪式的具体流程,还特地在自己的御诗中记录道“玉烛金杯祖考贻”,也就是告诉接班人,这些规矩和物件都是祖上传下来的,不可丢弃,要兢兢业业、不忘初心!
而到了清朝末年,由于慈禧太后要垂帘听政,养心殿的格局也做了调整。宫人们在东暖阁的朝门方向安放了两个座位,一个属于小皇帝同治,另一个则是两宫皇太后并列的座位。原有的“明窗”也就不太被使用了,“明窗开笔”之典自然也逐渐荒废了。没有了典礼,金杯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功能,成为紫禁城中的一般性陈设。伴随着“明窗开笔”礼的废弃,大清的江山也在接二连三的炮火中走向末路。
如今这四件金瓯永固杯陈列在世界的不同角落,共同讲述着大清王朝过往的荣耀与沧桑。也期待未来有一天,这四只象征着“江山永固、金瓯无缺”的金杯能重新回到它们的故乡团聚。